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具> 正文

什么是曼生壶

2021-03-06 10:06:24热度:196°C

曼生壶是由文人题刻的一种紫砂壶。清代“西冷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善书画篆刻,曾任宜兴县宰。他迷恋紫砂茶壶,与艺人杨彭年合作,设计了一套“十八壶式”,由杨彭年制作,他在壶上题刻诗句铭文,以后他们的作品,世称“曼生壶”。“曼生壶”最明显的特征是简练典雅,造型取材于古井、竹节、斗笠、瓠瓜等,设计简洁单纯,壶体表面平滑,便于题刻。古朴精美的紫砂壶具,配上典雅的诗句,隽秀的书法,两者相得益彰。据现存实物和文献记载,著名文人如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人,都曾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陈曼生在紫砂壶上开创题刻后,一直流传下来,后来紫砂艺人中出现了专门刻字的分工。

清代陈曼生所制砂壶。曼生,即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浙江钱塘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嘉庆二十一年,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结识了杨彭年,并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鼓励和支持。更因自己酷嗜砂器,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在紫砂历史上便出现了“曼生壶”或“曼生铭,彭年制砂壶”等名词,表面看来,镌刻名士和制壶名工“固属两美”,实际上,名壶以名士铭款而闻名。虽然写在壶上的诗文书画依壶而流传,但壶随字贵。

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台湾殷瑗庐收藏之曼生壶多达十余件,诸如:杨彭年款陈曼生铭紫砂圆笠壶、杨彭年款陈曼生铭紫砂合欢壶,线条简洁、做工规整,刀法纯熟、刻工精细,壶底印“阿曼陀室”,运刀犹如雷霆万钧,显得雄健朴茂,金石味十足;壶把下方“彭年”小印;此壶当“名士名工”壶中的精品。

1977年,上海博物馆在金山县收集到一把陈曼生自铭紫砂竹节壶,出土于清代王坫山墓中。壶通高8.8厘米、腹高6.5厘米、腹径12.2厘米、嘴长3厘米、鋬宽3.7厘米。通体紫里透红,以竹段、竹节、竹叶作装饰,壶身稳重挺拔,壶嘴刚直遒劲,灾盖合口严密。壶腹阴刻“单吴生作羊豆用享”篆体八字,署“曼生”楷书款。壶盖内钤阳文篆书“万泉”二字。曼生壶在我国紫砂工艺史上独树一帜。1977年以前未见过出土实物,传世多有赝品,为此,王坫山墓出土的这件曼生壶十分珍贵以上信息由爱茶网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

清代陈曼生所制砂壶。 1977年,上海博物馆在金山县收集到一把陈曼生自铭紫砂竹节壶,出土于清代王坫山墓中。壶通高8.8厘米、腹高6.5厘米、腹径12.2厘米、嘴长3厘米、鋬宽3.7厘米。通体紫里透红,以竹段、竹节、竹叶作装饰,壶身稳重挺拔,壶嘴刚直遒劲,灾盖合口严密。壶腹阴刻“单吴生作羊豆用享”篆体八字,署“曼生”楷书款。壶盖内钤阳文篆书“万泉”二字。曼生壶在我国紫砂工艺史上独树一帜。1977年以前未见过出土实物,传世多有赝品,为此,王坫山墓出土的这件曼生壶十分珍贵。

上一篇:宜兴紫砂壶名人录
下一篇:冰裂茶具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2183520 35204239 42393492 34924190 41902688'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96108) and MATCH(title) AGAINST('42183520 35204239 42393492 34924190 41902688'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