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具> 正文

简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紫砂壶

2021-03-05 17:19:08热度:207°C

  壶与火相遇,紫砂蜕变为金玉之宝;人与壶相适,壶成了爱壶者无言的诗歌。一把壶由一杯土涅槃重生,因遇上,才绽放出生命中独特的光辉。紫砂为了回报茶的知遇之恩,也把最好的茶奉献给人们,我们也同样感谢紫砂与茶净化了我们的心灵。紫砂与茶为我们带来的无尽的乐趣,但对于紫砂壶也逐渐演变成文人雅士以及壶友的最爱。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并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太湖之滨。古代称阳羡,唐代已是著名的产茶基地,许多名茶年年进贡,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卢寺云:“天子须赏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因此,在宜兴很早就出现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饮茶的紫砂壶。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一书中记载,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艺人龚春的出现,把中国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龚春本名“供春”,少时为吴颐山的伴僮,当吴颐山的金沙寺读书时,他就偷闲出来,私访金沙和尚,精淘细土,勤于折捏制,终成大家。龚春成宜兴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师后,他的作品被称为“供春壶”,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美称。从此,宜兴紫砂器生产发展迅速,百品竟新,名家辈出。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加入紫砂壶设计制作过程,使集书法、绘画、工艺为一体的紫砂壶刚问世,就赢得社会肯定,称赞“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此后,许多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绘画和书法,诸如海上画派盟主任伯年和吴昌硕,为热恋紫砂壶,曾几乎荒废本业。这一习俗至今沿袭。

  直至现在紫砂壶已发展成为全民的艺术,各位紫砂大家在传承前人的技艺之是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让紫砂与时代接轨,让紫砂走向国际化,作为现在中国非特质文化遗产之一,紫砂壶的独特已深入人心,自然紫砂壶的发展也会有更好的方向!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28824286 42865448 54482590 25902339 23394679 46795442 54424636 46362715 27155037 50371890 18905414'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95016) and MATCH(title) AGAINST('28824286 42865448 54482590 25902339 23394679 46795442 54424636 46362715 27155037 50371890 18905414'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