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天下种茶谁为先》(二)
生活在“荆巴茶文化圈”的巴族是一个庞大的民族,至少有两个枝系:
一是原居“湖北清江流域”的巴人。《世本》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钟离山即留难山,位今湖北长阳县境内。原居湖北长阳的巴人沿大溪移居川东。自杜宇王蜀后,原居夔(古国名,在今湖北秭归)的开明王(巴人的一支)春秋末至战国初率众溯江而上,建立起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的国家,史称“巴国”。几经改变,最后建都“江州”(《华阳国志》),即今重庆市区。开明王取代了王蜀百余年之久的望帝杜宇王朝,建立了延续十二世的新政权。渝地巴人多是那次大规模移民的后代。因此,传统上认为,巴国的文化中心在三峡一带。
《华阳国志?蜀志》中说,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候,名其邑曰“葭萌”。明代杨慎作过考证,“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唐司马贞在《索隐》中注说:“苴,音巴,谓巴蜀之夷。”说明“苴人”大概是巴族移居四川以后繁衍出来的另一支,是巴人的后裔。
大约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巴人政权最终亡于楚。其民散落湘、鄂、川、黔交界地的五溪(雄溪、溪、 溪、酉溪、辰溪)地区,巴人迁入五溪后,成为其中一部分。今四川东部的苗、土家等民族与其有渊源关系,苗族、土家族至今还保留着古代巴人原始的煮茶方式。
二是陕西南部的巴人。据《山海经.海内经》、《水经注》、《汉书.地理志》、何光岳《南蛮源流史》》、《路史.国名纪甲》等典籍作综合分析,可以确认古巴国在夏代(前2070??前1600年)之前就已在汉水流域立国。杜佑《通典》“梁州”条云:“当夏、殷之间的蛮夷之国,所谓巴、?、彭、濮之人也。”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国“其属有濮、?、苴、共、奴(卢)、?、夷、蜒之蛮”。 “川山之间皆为巴族的根据地,似可假定”(童书业《中国古代地理考试论文集.古巴国辨》)。顾颉刚所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巴方”标在汉水流域的黄金峡地段。此后到商代(前1600??前1046),陕南的巴人东迁至今河南雎县东部建立巴方国。商王武丁时(前1250??前1192,在位59年),商王妻妇好率军攻巴方。《殷墟文字乙编》记载:甲骨卜辞有“辛未卜,争,贞妇好气从?〈盾戈〉伐巴方”。巴方国力不济,被迫迁往今山西永济一带。商王穷追不舍,巴方退避三舍,继续西迁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30里的巴邑镇一带,并投靠岐周。此后,巴方南迁至汉水中游,在今陕西南部安康、汉阴一带,也可算是“打回老家去”。《华阳国志.巴志》云: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也。
由此可见,参与武王伐纣的是居住在陕西南部的的巴人,而不是清江或川东的巴人。最初承担向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王室敬贡义务的是陕南的巴人而不是“清江的巴人”。
陕西南部是古代著名茶区,“金州茶牙”是唐代贡品。
西周初年,不管敬贡茶叶是哪里的巴人,皆可说明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的种茶民族。西周之前巴人生活的地区(陕南、鄂西、川东)是宜茶之地,它的气候、雨水、地形和土质条件有利于茶叶的大规模种植和名茶的培植,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种植区之一,并大约在唐代晚于蜀地形成了古朴且独具特色的“荆巴茶文化圈”。天月茶叶公司茶叶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