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张颐武:茶文化复兴时值关键期
“中国茶文化的提升既是文化的提升又是技术的提升,既是价值观的提升,又是生活方式、礼节的提升。”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张颐武教授在评论界是一位年轻而资深的评论家。他乐于对新兴的文化现象发言,无论是《集结号》、《士兵突击》、《奋斗》这类影视作品,还是时尚风潮、柯布西耶的建筑甚至华南虎,他的理论之光广泛观照。这一次,他把关切给了渐成风尚的茶文化。
茶文化复兴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
时下公众人物在媒体上对于茶文化表现出了普遍热衷,对此,张教授分析说,茶文化是风雅恬淡、精神上具有超越性的象征,这是公众人物追随或引导这一潮流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对喝茶产生兴趣,并向公众进行传播,尽管他们的传达未必准确、修养也未必十分丰厚,但他们参与到茶文化建设中显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昭示着一种时尚潮流的方向。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是精神的文化,从陆羽的《茶经》开始,人们对茶已经有了精神层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以茶为物质基础和载体,在中国文化久远的历史中传承了很多年。在20世纪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在较为贫弱艰难的环境下,茶文化趋于粗放。那时大家喝的多是二分钱的大碗茶,文艺作品在表现工人阶级劳动场面中,经常有挥汗如雨的时候端着大搪瓷茶缸咕咚咕咚喝茶的画面。那时吃饭求饱喝茶只为解渴,想法很单纯,对茶文化精神升华的意义、对于它独特的品位和细腻的体验不是非常重视。在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成长,达到了较高水准后,很多都市人对身心的调养产生了需求,因此喝茶的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讲究喝茶变成了一种文化时尚,大众通过品茶来达到精神上的超越和保健两方面的要求。可以说,茶文化复兴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
茶文化走向精致化,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
时下年轻人崇尚“乐活”的生活理念,即以环保、健康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茶恰好满足了这一理念的要求,小团体茶话会成了乐活族们钟爱的对象。对此,张教授表示,在中等消费水平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群中形成对茶的爱好,并通过这种爱好来以茶会友,这不仅是茶产业发展的契机,也有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
“我们应该意识到,茶文化不是简单的喝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套价值系统”,张教授表示,中国茶文化走向精致化高端化,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日本任教两年的经历让张教授对日本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茶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而日本对它的发展和传承是趋于精细化的,并且在这方面发展得很充分。日本茶道是秩序化的,有严格的谱系和传承,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他们的教育从茶道礼仪开始,进而进入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文化的普及和提升。在日本时,我妻子也曾参加过这样的学习,不仅对语言学习、对日本文化的认识都很有帮助。与中国面向从业人员如茶技师、茶艺师的等级培训和考核不同,日本的茶道教育面向的人群更为广泛,培训机构甚至普及到了社区,比如家庭主妇学习茶道是有班可上的。事实上,比较而言,我们在精神价值观上的资源是相当丰富的,目前需要的是在高端上发展出一套生活价值,其中,要有可以把握的技巧,有精确的概念和可操作的程式。”
如果茶馆不能普及,将成为茶文化走向公众的障碍
中国茶文化的提升既是文化的提升又是技术的提升,既是价值观的提升,又是生活方式、礼节的提升。张教授强调说,如果茶馆不能普及,将成为茶文化走向公众的障碍。“目前我国茶馆的形象和商业模式都不是很清晰,它的价格体系相当不明确,价格的随意性设定让消费者难以理解和认知,这是茶馆发展上的障碍,是茶文化在技术上应该解决的问题。”张教授举例说,“其实在上岛咖啡,很多人是点茶的,为什么不去茶馆喝茶?原因很简单,在这里喝茶消费者觉得更踏实。”中国茶馆大部分在装修上都很高雅,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内质很粗鄙,没有传统技艺和文化积淀的体现。其实茶馆在茶叶的产地、时间等精微之处大有文章可做,在哲学上的思考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茶点茶食,在日韩茶馆,精致的茶点可以让消费者情不自禁地把钱花在里面。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并不是茶馆普及的障碍,相反,恰恰是紧张的生活给了消费者对身心恬静的需求。茶馆发展当务之急是技术上的完善,然后是精神上的提升。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思想的踪迹》等。曾受北京大学派遣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于在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中国内部的文化分化的研究和对于当下文化中的认同问题的研究。
秀水天香茶叶功效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