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大国如何成为茶叶强国
中国是茶叶故乡,也是茶叶大国。2006年全国茶园面积为2175万亩,比上年2028万亩增长7.2%。全国茶叶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全年茶叶平均单价为24.8元/公斤,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为248亿元,比上年219.2亿元增加13.1%。
中国茶叶在全世界的地位是: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因此,我国是茶叶大国,但还不是茶叶强国。如何从茶叶大国发展为茶叶强国,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重大问题。
中国茶叶产业与市场的现有障碍
综观中国茶叶产业与市场的全局,从茶资源、茶生产、茶营销到茶品牌、茶文化等一系列现状来看,其运作与建设远远落后于国内外市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种种障碍:
现有障碍之一:无序竞争
目前我国出口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仅值1~2美元,平均茶价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兰卡低6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企业什么成本最高?不是生产产品、不是传播费用,而是有序竞争的决策和品牌。正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说:“培训费很贵,但不培训更贵,不做培训,省下的钱必将成为废品而流失。”当然,比培训更贵的是公司的品牌和决策,特别是中小企业。
现有障碍之二:管理不力
我国现有的茶叶产业,大部分企业还是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经营管理,部门结构混乱,部门职能缺失,职责不清晰是常见问题,虽然一年能有几千万的销售额,但要想突破,大幅度跨越,就难上加难了。现在我国茶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老板既抓生产又管营销,对外协调关系更要亲自出马;常常是老板在安排几个为数不多的营销人员展开工作。这里的弊端有二:一是这样的营销只适合小范围的区域市场,一旦市场做大,老板必定分身乏术;二是老板的亲自督战,束缚了营销人员的手脚,不利于团队成员的历练和成熟。
现有障碍之三:资源分散
从我国的茶产业全局来看,又一障碍是有资源、缺整合。而资源过度分散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的浪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资源利用、产品定位、市场维护都要提前进行规划。为尽快改变茶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无名牌的现状,应加快资源整合力度。虽然近年来茶叶行业资源整合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其发展水平与市场经济下对茶叶企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把分散的茶叶企业和资源加以整合、改造和提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企业和企业群体,是茶叶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有障碍之四:有姓无名
多少年来,我国的茶叶市场被形象地比喻为“有姓无名”。有姓,是指有品种,如龙井、乌龙、毛峰等;无名,是指茶叶没有自己的品牌。龙井、碧螺春、普洱茶、铁观音、大红袍等名茶名气很响亮,售价也很高,“茶王”的拍卖价远远高过黄金,但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看到的是一个个的“茶桶”贴上一个简易标签,没有厂名、没有认证标志,只有“龙井”等字样的品类名称,同类产品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价格,问及营业员产品出自哪个厂家,十有八九不知道,更别说厂家的优势,更是一无所知。
现有障碍之五:有品无牌
中国茶叶之所以难以摆脱“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怪圈,其根本在于缺乏“品牌”。我国虽然名茶林立,但这些辉煌却并没有造就一个真正属于中国的世界级茶叶品牌。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12家省级公司中,只有4家有商标;全国加工茶叶的茶厂6.7万家,只有近干个茶叶有注册商标,能称得上品牌的为数更少。而要让中国“名茶”真正变为世界“品牌茶”,不只是加一个“牌”字而已。
现有障碍之六:文化不“化”
在我国茶市场上,各种茶品都还没有跳出千篇一律的“茶文化”模式。诸如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多少名人喝过;搭个台子表演个茶道;华而不实的广告语;古老而陈旧的颜色……这些基本就是中国茶企业对文化营销的表现,安徽的茶是这样,福建的茶仍然是这样,全国各地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其实,“文化”不是“老”,更不是“老”的表现方法,要有鲜明的主题和内涵,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让消费者接受。“可口可乐”一个百年品牌,定位在最正宗的可乐,但并不妨碍请刘翔、SHE等时尚明星作为代言人,赞助游戏大赛。并非百年品牌只能卖给老人。
中国茶叶产业与市场的发展举措
实际上,制约我国茶叶产业与市场发展的障碍还有行业乱、团队差、厂家多、规模小、名牌少、体制老,等等。因此,有些专家担忧:中国的茶叶产业现状很难让我们在短时间内看到整体上台阶的希望。但是,我国茶企业要生存与壮大,就必须让自己的产品进入市场、适应市场的需求、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茶叶大国发展为茶叶强国。
发展举措之一:建立全新体系
老体制的约束是传统产业发展的拦路虎。我国的茶叶企业只有“打破陈旧框架,建立全新体系”才能让企业获得重生,这种体制包括行业体制、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思想中的意识与理念,忘掉“经验”,放下包袱才能跑得更快,先进的思想和新鲜的血液注入,或许是最有效的方法。
发展举措之二:加快资源整合
为尽快改变茶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无名牌的现状,应加快资源整合力度。虽然近年来茶叶行业资源整合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其发展水平与市场经济对茶叶企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中国的茶叶企业中不缺乏过硬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不缺乏政策支持和优质的基地,缺乏的是如何把分散的茶叶企业和资源加以整合、改造和提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企业和企业群体。这是茶叶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展举措之三:打造核心优势
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服务,可以是基地、技术,也可以表现在营销、财务和管理上,是企业商品力、销售力和形象力的综合体现,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复制,又能以此为核心为顾客带来特殊利益。找到核心竞争力并不难,只要通过对自身能力的准确分析,找到企业最擅长也最适合的一个“亮点”,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然后延展下去即可。
笔者以为,现阶段我国茶业品牌更应注重企业的文化、观念和形象,通过塑造企业文化,使优秀的精神产品转化为优秀的物质产品,从而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竞争力更牢固、更持久、更有感染力。
发展举措之四:建设特色品牌
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因此,实施企业品牌战略,打造中国茶叶品牌,已成为中国从茶叶大国走向茶叶强国的必由之路。四川“竹叶青”,是这几年来少有的突破成功的品牌,成功树立起高端品牌的形象。在此之前,乐山茶叶进出口公司虽拥有“竹叶青”商标却仍经营艰难,现任董事长的唐先洪,从1998年将该“竹叶青”品牌收购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边进行打假,清理、规范“竹叶青”市场,边对“竹叶青”品牌进行定位、包装、策划。通过几年的努力,“竹叶青”已逐渐成为“四川名牌”、“四川茶叶第一品牌”、“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最近,“竹叶青’又聘请了国际知名品牌设计专家,为旗下“论道”进行全新的品牌策划,意在实现“茶中翡翠”的品牌定位。其已成为品牌作茶的一例典范。
发展举措之五:增强团队建设
随着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的事一定要有专业的人来做。“全能”的时代已经越去越远,对于产业是这样,对于企业也是这样。新形势对茶叶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细致化、准确化,生产效率必然得到提高,企业管理和决策水平得到加强,从而使企业获得某种竞争优势,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发展举措之六:引进专业外脑
要减少决策失误,就要善于引进“外脑”。说到引进,在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引进技术、设备、资金。而对于聪明的经营者来讲,引进“外脑”却是优先考虑的事情。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经营者只有善于引进“外脑”,引进专业的团队,企业决策才能减少失误或不失误。
发展举措之七:注入文化新机
近年来,潮州市政府和农业部门把发展有机单丛茶作为推动潮州农业经济增长的工作重点来抓,制定了《潮州市茶叶发展规划》,引导茶叶实施标准化和优质化生产,推进茶叶产业升级。到目前为止,该市已有6个产品获有机茶认证,其中一个有机茶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2个有机茶取得广东省(农业类)名牌称号。全市有机茶生产基地面积2835亩,有机茶产量173.1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采用有机茶生产技术面积1万多亩。潮州市通过发展有机茶,带动了全市茶叶产业升级。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成为真正的茶叶强国!
茶需要倡导“文化”,但首先应该是一种可以令消费者产生共鸣、促进销售、培养忠诚度的“文化”,而非孤芳自赏,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文化”。其实,“文化”是营销的一种方法,是为了产品、销售、品牌服务的,而不是产品为文化服务。立顿是国际茶业界第一品牌,肯定有自己成功的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但是,你能看到它在四处宣扬立顿茶本身有多么文化吗?有看到说某某历史名人为立顿茶正过名、写过传什么的吗?没有。为什么?并不是人家没有这些东西,人家这些东西不是去灌输给消费者,而是抓住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一语即破。把最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体现。
发展举措之八:推进产业升级
近年来,广东省茶叶出口形势严峻,但是潮州市有机茶出口形势大好,2006年有机茶出口8吨,金额18.2万美元。比较突出的是饶平田峰山名茶科技示范基地的白叶单丛茶申报了有机茶之后,引起了日本客户的重视,正在洽谈生产有机茶(冰茶产品)出口到日本的合作事项;饶平县金利香茶厂生产的有机茶也受到日本馥昶茶屋老板的青睐,产品已出口到日本,每公斤有机茶叶的出厂价达到l000~3000元人民币。
有机茶是生态型、环保型的农产品,生长加工于无污染的环境,茶叶生产过程杜绝化学肥料,禁用化学农药,茶叶品质卫生安全无农残。用茶叶泡澡两叶一心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