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道> 正文

崛起的“中国茶城”:思茅

2021-02-06 12:40:20热度:141°C

改革开放30年,思茅区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连接东南亚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以及水能、森林、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确立了把思茅区建设成为一个“面向东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地和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园林、卫生城市”的战略定位,以打造“中心城、功能镇、特色村”的发展思路,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全区经济社会一年一个大发展,城乡面貌一年一个大变样,人民生活一年一个大改善,呈现出经济繁荣、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2003年,思茅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城”。

特色乡村入画来

沿着整洁的村中水泥路面漫步倚象镇 村下寨,绿荫中但见一幢幢别墅式的楼房在绿树掩映下若隐若现,三三两两的游人悠闲地倘佯期间,你无法想像这个生态旅游村30年前是坑坑洼洼的小路和一色低矮的木楞房。已经70岁的郭玉琼老人还记得那时一大家子9口人,3个半劳力挣工分,粮食要掺了阳丝瓜、山药和野菜才能度日。那半个劳动力,就是她的儿子李进红,每天能挣6个工分。

包产到户后,李进红承包了17亩田地,凭着勤劳,他们把所有的田地分别种上了水稻、旱谷、玉米和苦荞,收获时把吃不完的玉米、苦荞用来养猪、养鸡,生活大大改善。到1987年李进红结婚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了手表、录音机、缝纫机和自行车,并有了村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每到天黑,电视机前都挤满了乡亲。

现在,李进红家崭新的两屋楼房里有宽敞明亮的客厅,一台彩电和组合音响摆在时尚的组合柜上,郭玉琼老人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给在茶园里的儿媳打电话,告诉她家里有客人来。对于今天的生活,郭玉琼老人深深地感叹:“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三代人三种命运,三种生活。李进红的儿子李明20岁,已经不再像父辈20岁时那样为种粮发愁了。家里已经把水田租给外人种了,自己管理着近20亩茶园,还养鱼、养猪、养鸡,每年还要请相当数量的临时工。李明很有打算,他和父母一起管理着茶园,买了一辆农用车作运输茶叶, 村正在建设生态旅游村,李明想抓住这个机遇,把家里的院子修整得再宽些,准备开农家乐。

祖祖辈辈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的思茅港镇南爬河村农民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迎来了彻底的转变。

做了几十年山地农民的南爬河村的老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到了晚年,他们还能住上别墅楼、出门走水泥道、看上等离子彩电,而且儿孙们还一个个当起小老板——临街的门面出租,自己开着工程车到建设工地去赚钱。这些从山区搬迁出来、已然成为“城镇居民”的群众说:我们赶上了新时代。

糯扎渡第一村所在地,一直是思茅通往澜沧、西盟等边疆县乃至境外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商贸物流重地,2003年8月,历史性的机遇降临思茅澜沧公路沿线乡镇。随着水电、公路建设等重点工程的进展,人流、物流急剧增多,思茅着手建设一个全新的服务型集镇——“糯扎渡第一村”。

现在,行驶到思澜公路中段,远远的,就可以看见醒目的“糯扎渡第一村”标志。短短几年时间,一个靓丽的现代新集镇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饭店宾馆、美容美发、百货超市等霓虹灯招牌与城市无二。特色乡村美如画,不久的将来,糯扎渡第一村将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山水园林集镇”。

城市发展上层楼

变化真大、“中国茶城”。这是谈起思茅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经过精心打造,思茅城在变大变美的同时,在昆曼国际大通道上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茶城。目前思茅中心城区的建城区面积扩展到1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14万人,全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8%,城市功能大幅提升。

随着城市一起成长的还有城市的气质。2003年5月,思茅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茶城”,这座城市的性格也凸显几分普洱茶的特质,以剔透晶莹,干干净净的姿态展现于人们眼前,尤其是市民的休闲和娱乐空间为茶城添色不少。近几年来,思茅城区的世纪广场、倒生根公园、红旗广场、绿岛公园、新兴街公园、凤凰广场、体育广场先后建成,一个个精雕细刻城市小品园景出现在街头巷尾。 “中国茶文化名人园”、“世界茶文化名人园”、“马帮小憩群雕”、“雅士品茶群雕”等,共同构成了思茅城市小品景观群。停留思茅,你会惊喜地发现,思茅已成为一步一景,大景套小景的休闲园,广场、公园、小品、群雕,交相辉映。

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思茅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云南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云南省甲级卫生城市”等一连串的荣誉称号,2005年,思茅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2008年又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区。

城市的发展,为城郊的农民融入城市、加快城镇化进程创造了机遇。思茅区委、区政府在积极配合中心城区北部区建设同时,突出重点做好城郊失地农民安置,让他们能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一是在规划区预留部分农户生产、生活用地,帮助和支持农户运用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手段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居住环境;二是确定3个农户整体搬迁安置点,政府对安置点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安置点“七通一平”,保证整体搬迁农户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空间;三是部分农户城镇化转移,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政府给予协助,转向第三产业发展,从事经营、服务等其他行业,实现经济增长,改善生活环境。

这座充满朝气的城市,发展的步伐仍在加速。2006年底开始,以北部新区为重点,思茅城区掀起了城市建设又一轮高潮。北部新城区定位是综合型绿色生态新城区,主要特色为“半城山水半城绿”,规划到2020年,北部新城区将达到14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17万人。新一轮中心城市建设中,路网项目共44条城市道路,道路总长72288米,现已建成完工6条城市道路建设,完成投资约2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的还有10余条城市道路。

现在,从空中俯瞰北部区,一条条已建好或在建的公路宛如巨大山水画中的玉带,把新老城区有机地连成一体,市级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正有序推进,北部区已经展现出雏形。一个更新、更大、更具地域特色和生态特色的思茅大步走向未来。

工业支柱正崛起

从街头巷尾的手工业,到简单粗放的小工业,再到如今的新型工业化,思茅区工业走过了一段艰难而持续发展的历程。

30年来,思茅区优势产业效应凸显,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规模总量迅速扩张。更为重要的是,在量扩张的同时,思茅区新型工业化格局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思茅区完成了从农业区向工业区的转变,新型工业化成为全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思茅区工业摆脱“单打独斗”的局面,进入了百花齐放,茶、林、矿、电、建筑建材业等五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的时期;

——民营经济成为工业经济重要增长极,大大拓宽了工业发展领域。这些都标志着思茅区工业化进程踏上新的起点,走进蓬勃发展的春天。

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培植支柱工业,推动全区工业大发展,这是思茅区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轨迹。森林资源是思茅区最具发展潜力的资源,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之路的过程中,思茅区提出了“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抓市场、科技创高效”的发展思路,在加大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同时,稳步扩大林化、林板加工规模,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如今,红塔木业、沪海林业、福通木业等企业迅速崛起,思茅区已经成为了全省重要的林产品加工基地。

围绕“普洱茶”这一传统大品牌和良好的茶叶种植条件,思茅区坚持走“稳定、优质、名牌、增效”的发展路子,抓好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等关键环节,培育出龙生集团、古普洱茶叶公司、兴洋茶业等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龙生公司从1986年进行开垦荒山种植茶树,现已发展成为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2.5亿元,年实现营业收入1亿多元,并于今年3月完成了上市准备,力争成为我省乃至全国A股市场第一家茶叶上市公司

“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办法、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抓到底”,这是思茅区抓优势培产业,以产业化推动工业化的成功经验。为做强做大矿产业,思茅区引进大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优势企业的强强联合,使矿产业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2005年后,思茅山水铜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了销售收入、上交税金成倍数增长。2006年山水铜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上缴税费1086万元,到2008年,山水铜业销售收入预计超过6亿元,上交税金超过1亿元。

思茅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红塔木业公司、澜沧江啤酒公司、福通木业、森盛林化等骨干企业均达到清洁生产规范要求。去年以来,建峰水泥有限公司、福通纤维板公司、红塔木业等12户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共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销售收入15679万元。

教育兴区谱新篇

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71岁的退休教师李家良,向他了解思茅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这位在教育战线工作了近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娓娓谈起了他的经历。

李家良是思茅南屏镇中心小学的退休教师。当年初中还未毕业,因小学校急需教师,他就成了14岁的“娃娃老师”。

“艰苦”是李老师对他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的总结。在李老师珍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李老师带着学生采茶。这样的勤工俭学方式让很多人得以念完小学。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的李老师34岁才结婚,婚后依然是艰苦的两地分居生活,李老师依旧在高山上的小学埋头教书。7年后,妻子调到思茅酱菜厂,李老师调到南屏镇中心小学。两个人花了550元,在思茅西门街买了间老房子,开始了在思茅的新生活。

艰苦的记忆是李老师带着学生自己建教室,做桌椅,种茶种菜搞勤工俭学;甜蜜的回忆是“乡村优秀教师”等一大堆荣誉证书,李老师的幸福感来自这样的自豪:“我的学生大学毕业在广州当翻译呢。”

告别李家良老师,我们来到了思茅区教育局。翻阅资料,我们惊奇地发现,思茅区(30年前的思茅县)教育局成立的时间竟然还不到30年。这段时间里,浓缩着李家良老师从教的经历,浓缩着思茅教育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思茅区教育事业先后实现了教育“一无两有”、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六年义务教育、“两基”达标。实施“十五”规划以来,全区大力实施“教育兴区”战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形成了一个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较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

一组数据反映着今天思茅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全区现有区属各级各类学校84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在校高中生2423人;初级中学10所,在校初中生10914人;小学70所(其中完小42所,初小28所),小学生23768人;区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672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另有社会力量办学19所,各类在校生4175人。全区现有教职工2207人。其中:中学教职工943人,小学教职工1249人。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达100%,初中99.2%,高中95.9%。

“改革开放三十年,办学条件大改变,危房校舍变楼房,现代媒体课堂显。改革开放30年,教师待遇大转变,月薪几十到几千元,医疗保障尽开颜。”这是思茅区一位老教师发自内心深处对改革开放30年来思茅教育发展变化的表达。

抓好党建促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党组织起到了核心和战斗保垒作用。”采访中,思茅区一位长期从事组织工作的干部深有感触。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从严治党的要求,思茅区结合实际,立足于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党组织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全区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思茅区各级党组织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坚持和完善了副科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基层上党课制度,保证了基层党员每季度参加一次党课。为全区60个村、11个社区党组织全部配齐了党员电化教育设备。同时,建立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据思茅区有关方面提供的材料显示,全区建立健全各个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全方位覆盖。结合异地移民工作,成立了9个移民村党支部;结合社区建设,2002年建立11个社区党支部,到目前发展到10个党总支,47个党支部;专门成立民营经济党委,下设3个党总支,36个党支部,有党员480名,使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得到了加强。

强化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民主科学决策制度、议事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考勤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干部诫勉谈话等制度,基本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广大党员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行“一线”工作法,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群众想办法、出主意,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和最渴望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2005年思茅“1·26”地震、2005年的50年不遇的旱灾和2007年的宁洱“6·3”地震面前,广大党员真正体现了“关键时刻站出来,生死关头豁出来”本色,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按照“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思茅区委员会工作规则》,全面推进民主集中制建设。适应地方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健全区委常委分工负责制度,完善工作运行协调机制。坚持和改进民主生活会制度,不断健全党内生活,切实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落实党内民主制度,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稳步推进党务公开,保证了广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思茅区改革开放30年所走过的历程,思茅人民倍感自豪,这30年,是思茅发生历史巨变的30年,不仅是数量的迅速增长,更是发展质量的深刻变化,也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质的飞跃,展望未来,全区人民有信心和全国人民一道,齐心协力,共同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思茅。

通道经济显活力

一条连接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使思茅区从祖国西南边陲城镇,变为了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前沿城市,思茅区在通道经济中实现了漂亮转身。

过去几十年中,思茅的区位优势并没有在对外开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978年,全区一年的货物运输量只有少得可怜的6.9万吨,而且货物往来的地点也很单一,就是省会昆明。

30年过去了,昆曼国际大通道建设,把思茅再次推向了东盟开放的最前沿。2008年3月,大通道中国路段全线贯通,思茅区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洼地”,依托大通道正在形成重要工业基地。目前,正在建设的普洱工业园是全省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分为普洱茶加工科技园区、建材和林产品加工区、冶金和化工产业区、仓储物流区等四个片区,全都布局在昆曼大通道周边、思茅城郊。率先建设的普洱茶加工科技园区,已经完成了园区路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入驻的数十户企业正在加快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开业。

随着大通道的贯通,思茅区正在加快发展口岸经济,扩大与周边各国边境地区以能源、矿产、农业等为重点的资源合作开发,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快自营出口步伐。以缅、老北部为重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缅、老的矿业、林业及农业合作。目前,思茅区有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企业70户,有10户企业在老挝等国发展替代种植项目,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

大通道催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大通道的贯通,思茅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普洱茶文化和民族文化正成为全区旅游的亮点,“普洱国家公园”、“茶马古道”等重点旅游项目开始启动,旅游村寨建设得到突破性进展,带动了整个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两年多来,思茅区旅游业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日益成为思茅的重要骨干产业,将成为全国特色鲜明的休闲胜地。

大通道促进大招商,面向东盟开放的巨大发展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到思茅区投资兴业。许多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纷至沓来、落户思茅,并以此为基地,准备大力拓展东南亚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思茅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亿元,增长21.3%,其中超过半数以上的投资是外来投资。

大通道带来大流通,思茅区物流商贸业的发展同样引人注目。昆曼大通道是一条生态之路、开放之路,更是经济合作发展之路。高速公路通车后,货物进出中国、老挝、泰国会更便捷,物流及人流量的大大增加,给跨境运输、国际通信、劳务输出、金融等服务贸易带来重要发展机遇,作为连接东盟的重要枢纽,思茅区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具备了良好条件。按照“统一规划、重点推进”的原则,围绕交通沿线和优势产业,思茅区重点打造思茅曼歇坝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积极培育“普洱茶交易中心”、林产品交易市场等专业性物流基地,发挥好通道功能,推动商贸物流产业健康发展。微信卖茶叶茶叶煮什么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65403880 38802136 21360116 01165448 54482590 25901872 18721939 19390117 01170326 03264328 43283509'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150615) and MATCH(title) AGAINST('65403880 38802136 21360116 01165448 54482590 25901872 18721939 19390117 01170326 03264328 43283509'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