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绿茶 > 碧螺春> 正文

洞庭碧螺春历史与史料记载

2020-12-05 10:41:12热度:211°C

据《太平清话》记载:“洞庭中西尽处,有仙人茶,乃树下之苔藓也,四皓采以为茶。”可见洞庭山茶传说的古老了。另据《尔雅》记载:“今茶字古作荼……椒,蜀人作荼,吴人作茗、樗,吴人以其叶为茗是皆以茗以荼异。”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期,苏州已有茶。

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陆羽考察后,把苏州洞庭山茶写入了《茶经》。在《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在《茶经》的许多版本中还有“苏州长洲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的记载。

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公元856年)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唐时洞庭山茶写入《茶经》,并为皮、陆所唱和

苏州吴县洞庭山茶,到唐时巳崭露头角,并引起了茶圣陆羽的关注,来此考察茶事。诗僧皎然在代访陆处士羽分中就描写此事,“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 (按:西塔寺代陆子茶经汾刊本附录杂诗中为吴壬古庙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诩翱。何山赏春若?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陆羽考察后,把苏州洞庭山茶写入了《茶经》。在《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锨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在《茶经》的许多版本中还有“苏州长洲生洞庭山,与金州。薪州、粱州同” 的记载。

唐代杨华撰《膳夫经手录》(公元856 年)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若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苏州洞庭山住唐以前已经有茶,开始时采其叶,煮为茗粥。公元713~742年制成饼茶,但并不多。公元756~766年逐渐多起来。公元780年以后才开始盛行。苏州洞庭山茶,经陆羽考察倡导后,逐渐被文人所爱好和唱颂,洞庭山也就成为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经常唱和的地方。在他们唱和的《茶中杂咏》十首中,《吴县志》中记有他们的《茶坞》、《煮茶》诗各二首。

茶坞

皮日休

闲寻尧氏山,遂入深深坞。

种藓已成园,栽葭宁记亩。

石洼泉似掬,岩罅云如缕。

好是夏初时,白花满烟雨。

茶坞

陆龟蒙

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

向阳就中密,背涧差还少。

遥盘云髻慢,乱簇香篝小。

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

煮茶

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有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带松雨,饽恐烟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煮茶

陆龟蒙

闲来松问坐,看煮松上雪。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倾余精爽健,忽似氛埃灭。

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皮日休在《崦里》诗中还有“罢钓时蕉

菱,停缫或焙茗,峭然八十翁,牛计丁此永”。

可见洞庭山是他们制茶、品茗赋诗的地方。

宋代洞庭山“水月茶”已作贡茶

唐时苏州洞庭山的茶,虽为诗人传诵,但并不小分出名,到宋时才逐渐为“吴人所贵”,选作贡茶。北宋李宗谔《吴郡图经》载:“山出美茶,旧人为贡。”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公元987年前后)称:“江南东道苏州长洲县洞庭山,按苏州记云,山出美茶,岁为入贡。”北宋朱长文撰《吴郡图经续记》(公元1084年)亦称:“洞庭山出美茶,旧为入贡。茶经云,长洲县牛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梁州味同。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谓之水月茶,以院为名也,颇为吴人所贵。”

据宋范成大撰《吴郡志》(公元1229年):“水月禅院,在洞庭山缥缈峰下。梁大同四年建,隋大业六年废。唐光化中,僧志勤因归地结庐。刺史曹畦以明月名之。唐朝祥符间,诏易今名。山有无碍泉,绍兴间始名。”

《吴郡志》中录有李弥大《无碍泉诗并序》(公元1142年):“水月寺东,入小青坞,至缥缈峰下,有泉泓澄澈,冬夏不涸,酌之甘洌,异于他泉而未名。绍兴二年七月九日无碍居士李似矩,静养居士胡茂老,饮而乐之,静养以无碍名泉,主僧愿平为煮泉烹水月芽。

为赋诗云:‘鸥研水月先舂焙,鼎煮云林无碍泉,将谓苏州能太守,老僧还解觅诗篇。’”

《吴郡志》中还附有苏子美于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写的《游水月禅院记》全文,其中有“数僧宴坐,寂然十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芥世俗间气韵。其视舒舒,其行于于”。说明当时西山水月寺寺院的茶宴已较普遍。

从上述史料分析,洞庭山最早的贡茶“水月茶”,是饼茶,这从“鸥研水月先舂焙”中可以看出。

明代洞庭山出“云雾茶”、“雨前茗芽”

明代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吴县人王鏊所著《姑苏志》在十产条目中写道:“茶。

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王鏊在《洞庭山赋中称为“雨前‘茗芽”’(见明崇祯《吴县志》)。

明代弘治年(公元1488~1505年)刊印的《三吴杂志》中称:“墨佐君坛,《洞庭实录》云,在缥缈峰北一里,水月寺相近……上有池,可半亩……百步许,地名吃摘,出茶最佳。谚云:‘墨君寺畔水,吃搞小青茶。又称缥缈峰西北塘里坞,日水月寺。……产茶入贡,谓之水月茶。”’明陈继儒撰《太平清话》(公元1595年)卷四:“洞庭山小青山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茶,即贡茶院也。”

2006年,住水月寺遗址上重建的“水月禅寺”中有刻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499年)的《水月禅寺中兴记分碑,上有苏舜钦的题诗:“水月开山大业年,朝廷敕额至今存,万株松覆青云坞,千树梨开白云园,无碍泉香夸绝品,小青茶熟占魁元,当时饭圣高阳女,永作伽蓝护法门。”说明水月寺一带的茶园生态环境和现在碧螺春茶园的果茶间作生态环境是相似的,这就为水月茶和洞庭山的其他名茶改制碧螺春茶创造了条件。

明王世懋撰《二酉委谭》称:“时西山云雾新茗初至,张左伯适以见遗。茶色白,大作豆子香,几与虎丘埒。……汲新水烹尝之……两腋风生,念此境味,都非宦路所有。”

明代茶书上有“苏州茶饮遍天下”之说,洞庭西山的云雾茶,在唐宋入贡的基础上,仍保持了名茶品质,与当时誉为“最号清绝,为天下冠的虎丘茶相等。在采摘时间上以谷雨前为贵,外形上追求“极细者”,从这两点看已同现在的碧螺春茶接近。

清初有“剔目”、“片茶”,逐步趋向碧螺春形状

清代,徐菘。张大莼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编的《百城烟水》中有秦嘉铨月寺新晴偶成》诗,中有“一铛寒雪烹无碍(无碍泉),满阁香风焙小青(小青坞茶最瘦)”句。说明水月寺、小青坞一带的茶叶条索紧细。2006年重建的“水月禅寺”,贡茶院中有这样的解释:“此地原为水月寺贡茶园,所产水月茶又称小青茶,小春茶……碧螺春独特的螺旋状形,就是明代水月寺僧人受佛像上螺状头发所启发而独创的。”这些都说明了明代后洞庭山茶逐渐向细紧、卷曲的碧螺春过渡。

清王维德辑《林屋民风》(公元1712年)称:“土产。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称细茶。出东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价倍于松萝。”

清康熙举人厉鄂在《秋玉游洞庭回以橘茶见饷》中写道:“饷我洞庭茶,鹰爪颗颗先春芽。虎丘近无种,剔目名可嘉。功能沏视比龙树,金钍匕不怕轻翳遮。瀹以龚春壶子色最白,啜以吴十九盏浮云花。翩翩风腋乘兴到,左神幽墟列仙之所家。”可见清康熙时洞庭山产名茶剔目还没有碧螺春。

清方武济撰《龙沙纪略》(公元1720年前后)则称:“茶自江苏之洞庭山来,枝叶粗杂,函重两许,值钱七八文,八百函为一箱,蒙古专用,和乳交易分列并行。”

从以上资料看,清初期,洞庭山采制的茶叶,品种较多,有当时的名茶西山剔目、东山片茶,也有粗杂的边销茶。质量差异,悬殊很大。有人引证《龙沙纪略》上的这段话,证明在碧螺春之前,洞庭山产的茶都是下品,是不客观的,事实上,名茶的形成不可能是一步登天的。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22204505 45051744 17443461 34612026 20263290 32904223 42235175 51754223 42233347 33472839 28395256'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44289) and MATCH(title) AGAINST('22204505 45051744 17443461 34612026 20263290 32904223 42235175 51754223 42233347 33472839 28395256'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