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绿茶 > 碧螺春> 正文

碧螺春可否昂首走出洞庭山

2020-12-05 10:39:59热度:202°C

固守在“一亩三分地”上的劳作模式注定也只能小富即安。碧螺春的乱象不是错在本地茶商去四川包山头种茶叶把基地向外延伸,而是错在销售的时候往往会鱼目混珠。

今年的茶叶长势喜人,但本地的茶农却有些担心:辛辛苦苦摘下来的青叶没人收或卖不起价。怎么回事?原来今年的洞庭山碧螺春摊上事了。究其原因,高档茶叶市场需求受到全国例行节俭之风影响有些萎靡不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四川碧螺春这个“李鬼”来捣乱。事实上,在这种大规模冲击凸显之前,在背后的猫腻被曝光之前,这个“李鬼”就已经存在了好些年。

因为地产碧螺春量少价贵市场俏,“李逵”才会遭遇“李鬼”,但是洞庭山碧螺春属于原产地保护,洞庭山碧螺春之所以能卖得起价钱,它的市场认可是建立在东西山这个特定地域环境、特定的炒作工艺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上,四川的茶叶即便生长环境相同、炒制工艺一样,它充其量也只能叫四川碧螺春,而不能冒充洞庭山碧螺春。四川碧螺春种植、炒制这个产业链条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些投机商人存心想要偷梁换柱的一个佐证、一个结果。

尽管面对这种“假李逵”的插足,地产碧螺春市场、本地茶农、包括青睐地产碧螺春的消费者都确确实实受到了影响,不过这一事件也应该引发一个思考:如今洞庭山碧螺春的品牌效应已经叫响,如何让品牌效应最大化、农民利益最大化?是固守在东西山这“一亩三分”的风水宝地上,还是可以再往前迈一步、往外迈一步?地产碧螺春能不能突破量质并举这个瓶颈?老实说,东西山就那么多种植空间,品牌再是响,市场走势再是好,产量都有个极限,因为价格存在一定的拐点,有限的产量不可能靠无限地提价来增加它的溢出效应,所以地产碧螺春品牌要想做大做强,它必须要寻找出路。事实上,在工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一种产品、一个品牌,它的模式要是不具有可复制性,它也很难做大做强,现代农业要想做大做强,农民要想大幅度增收同样离不开走产业化、规模化之路,固守在“一亩三分地”上的劳作模式注定也只能小富即安,对于地产碧螺春来说亦是如此。

某种程度上,四川“李鬼”的存在,从反面用实践证明洞庭山碧螺春的可复制性:自然条件类似、营造相同的小环境,采取一样的炒制工艺,这些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洞庭山碧螺春不能主动走出去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一步走好了,品牌效应的最大化也就找到了持续的后劲力。

碧螺春茶叶在东西山之外完全可以建设茶叶种植基地,但是基于洞庭山碧螺春属于原产地保护,消费者购买认同的就是这种原产地论证,所以,当碧螺春种植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时候,品牌推广、应对市场的时候必须要标明原产地,是产自东西山,还是产自四川之类,这必须要进行醒目标识。是品质完全一样,还是略有差距,市场自会有分级。这样分级以后,一方面可以使真正的地产碧螺春价格、销售不会受到冲击,本地茶农的利益得到保护,另外还可以让茶农包括茶商找到衍生品,把产业链、销售链进一步延长。

所以,说到底,今天碧螺春的乱象不是错在本地茶商去四川包山头种茶叶把基地向外延伸,而是错在销售的时候往往会鱼目混珠,一句话,在利益面前,诚信节节败退。有时候,技术的问题容易解决,但人的问题却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诚信问题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这个问题不解决,洞庭山碧螺春的模式即便可以正大光明复制了,而且是成功走出去了,外地产的碧螺春在销售时也可能被硬说成是本地产的碧螺春,这样的乱象不可避免,正宗洞庭山碧螺春的品牌效应早晚也会被这种鱼龙混杂所消怠。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7443461 34612026 20263141 31412381 23811626 16264255 42555563 55631986 19862220 22204505 45054129'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44186) and MATCH(title) AGAINST('17443461 34612026 20263141 31412381 23811626 16264255 42555563 55631986 19862220 22204505 45054129'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