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茶青和老寿眉的名声,白毫银针大概会觉得憋屈
《1》
同为白茶,白毫银针和老寿眉的名声,在白茶圈内,可谓是不相上下。
这么说,白毫银针大概会觉得憋屈。
心想:凭什么?我的价格高,老寿眉的价格低。论地位,它一介莽夫,怎么比得上我的高贵?
然而,单论名声这事儿,其实和价格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名声的大小,是综合指标的共同影响。
就噱头而言,老寿眉定然比不上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仅由芽头组成,S师傅曾经数过,一斤银针里,就有两万多颗的芽头。
白茶茶青,是纯手工采摘。
一斤白毫银针成品茶,需要一位茶农进行两万余次的重复劳动。
如此,白毫银针即使是贵,也贵的实至名归。
至于老寿眉,单论茶青,在品质相同的情况下,寿眉茶青的价格一定大大低于白毫银针。
不过,刚才说了,影响名气大小的是综合指标。
除了噱头之外,名气的另一部分指的是群众基础。
实话实说,白毫银针除了采摘难,产量少,类似噱头十足的因素之外。
滋味香气,也确实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可以肯定,品质好的银针,确实滋味上佳。
但被价格和产量等因素限定,能够喝到品质好的白毫银针的人,毕竟是少数,群众基础不如老寿眉。
品质好的老寿眉,虽然也难得,不过相对于白毫银针来说,数量还是要更多一些。
老寿眉的汤水醇厚稠滑,入口稠密,胶质感十足。
压饼后的老寿眉饼,更有可能陈化出干燥,香甜的枣香。
对于茶友来说,枣香这样直白的,甜蜜的香气,是很容易喜爱并且记忆的。
至于白毫银针,则太过阳春白雪。
好茶固然是好茶,奈何曲高,必定和寡。
曲子高深,能够唱和的人,便只能是少数。
白毫银针中,最为显著的毫香,虽然是白毫银针的一大特色。
但对于绝大部分,喝茶段位还不太够的茶友来说,毫香,远不如老寿眉的枣香有辨识度。
甚至,有很多的茶友问村姑陈:白毫银针,到底有什么香气?
既是好白茶,自然不可能无香,要说起白毫银针的香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前调的毫香;
二是中调的花香;
三是尾调的粽叶香。
《2》
前调:毫香
毫香是什么香气?
毫香的味道,在生活中并不经常出现。
甚至,除了在喝白茶时,会提到毫香。
其余的时候,鲜少会听到毫香这个词汇。
不过,类似于毫香的气味,在日常中却并不少见。
秋日晴空下,太姥山上随处可见的各种芦苇,在清风的吹拂下,空气中传来干燥蓬松的香气。
那时的香气,便极其类似于白毫银针的毫香。
在仓库里,捧起一捧细小精致的头采米针,空气被毫香渲染。
毫香,闻起来是很舒适的一种香气。
除了在干茶时期,可以在里面,闻见类似芦苇的毫香之外。
冲泡后,趁热揭盖闻香,在盖香上,也能够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毫香。
被沸水冲淋的白毫,被激发出了不同于芦苇的,另外一种白毫的香气。
白毫中,那类似鲜笋的,鲜嫩淋漓的味道。
春茶季时,有一次跟着S师傅去找荒野银针。
走在路上,前一天正好下过雨,路边有三根新笋冒出头来。
由于没带锄头,眼明手快的S师傅,轻易的将笋拗断后,一时间空气中飘有淡淡的鲜笋香。
接过笋,香气更加清晰,那时从嫩笋断裂处传来的香气,便是在盖香上,得以闻见的毫香。
至于毫香的气味,在干茶上,冲泡中,乃至汤水里都可以闻到。
在沸水的冲击下,有部分白毫落到了汤水里。
“白云疑光闪,满盏浮花乳。”
轻啜一口汤水,盈润饱满的茶汤,随着口腔中的气流,随意变幻着形状,落在舌面上,有轻盈而不可忽视的质感。
有些对白毫比较敏感的茶友,还会觉得喉咙有些毛毛的。
别担心,那是汤水中,太过厚实的白毫,附着在了喉咙上。
如果不习惯,多喝些水,把它冲下去就好了。
不过,对于大多数的茶友来说,白毫中毫香的魅力,要远高于这样的一个小小插曲。
《3》
中调:花香
白毫的香气,茶友们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细细的琢磨,慢慢感受,才得更好的理解。
然而,白毫银针中的花香,却是一种流通性极强的香气。
不论是谁,会不会喝茶,懂不懂喝茶。
都能够在白毫银针中调里的香气中,喝到花香的味道,懂得茶香的美好。
那是一种鲜嫩多汁,又带有清雅悠然的花香。
像是将开得正盛的花瓣采下,拢在素白的绢布上,用力的挤压,有类似浅玫粉色的花瓣汁液溢出。
在绢布上,留下略带妖娆的香气。
那是累积在白瓷杯里,所呈现的白毫银针的花香。
不过,若是想要白毫银针出现花香,有几个条件必须符合。
白毫银针个子小,若不是品质好,在有限的芽叶上,密集的积攒了丰厚内质,是难以迸发出如此明显的香气的。
故而,白毫银针出现花香的第一点,就是一定要选好茶。
白茶的品质足够,内质丰厚,在冲泡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所发挥。
即使是白茶中品类的最高级,白毫银针在品质上,依旧有优劣之分。
太姥山高山茶园,常年被云雾环绕,茶树在春季主要接受漫射光,茶氨酸含量较平地更多。
并且在高山茶园温度更低的生长条件下,茶树会积累更多的内质,用以保护自身。
香气物质也是内质的组成部分之一,内质扎实的白茶,在香气上自然不会逊色。
第二,一定要用沸水冲泡。
优质白茶中的香气物质丰富,沸点高低,各有不同。
若想要汤水中的香气,尽数呈现,最妥当的方式就是用沸水冲泡。
100℃的沸水冲淋下,悠扬的花香,落在汤水里,附在杯上,花香才得以挂壁。
《4》
尾调:粽叶香
说到汤水中的粽叶香气,总是会想到在端午节煮粽子时,汤水里面飘起来的淡淡的粽叶香。
什么也不加,单单用箬竹叶包上白糯米,包成白米粽子。
用清水煮粽子,箬竹叶在持续受热的情况下,逐渐释放自身的香气。
鲜叶嫩的气味,已经挥发在空气中,逐步被熟叶的气味所替代。
然而,不会消逝的是,在汤水中带有的粽叶清香。
粽叶香,既是白毫银针香气的尾调,也是基调。
在旁的香气,争先恐后表现自己的时候,粽叶香只是稳稳的,潜藏在汤水里。
而当各种香气,在前期悉数展现之后。
汤水中的粽叶香,就缓缓地,慢慢从幕后转到台前。
一冲白毫银针,泡到最后,汤水里除去顺滑的质感,最多的还是持久平稳的粽叶香。
而在叶底捎带些热度的时候,一样可以闻见纯正的,没有任何杂味的粽叶香气。
再看叶底,白毫银针被冲泡开后,茶叶吸水,变成饱胀的叶底,肥嘟嘟很有福气的模样。
好白茶,从头香到尾,都是天然的植物气味。
《5》
诗坛里,关于李白杜甫谁更胜一筹的问题,已经纠缠了许久。
得出的结果,依旧没个定论。
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今还在不断地讨论当中。
而“白毫银针的毫香,与老寿眉当中的枣香,谁更胜一筹?”同样也是一个很难得出定论的问题。
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是好茶,不论是白毫银针,还是老寿眉。
不论是毫香,还是枣香。
承载的都是茶友对于好茶的期望,谁更胜一筹,真的有那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