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白茶 > 白毫银针> 正文

黄棪的历史传说

2020-11-07 17:14:16热度:180°C

茶白毫银针 黄棪的历史传说    在安溪黄棪的发源地有两则生动的故事。

黄棪的历史传说

  

   一为

   相传清咸丰十年(1860年)安溪县罗岩灶坑(今虎邱镇美庄村),有位青年名叫林梓琴,娶西坪珠洋村一位名叫王淡的女子为妻。

  

   新婚后一个月,新娘子回到娘家,当地风俗称为“对月”。

   “对月”后返回夫家时,娘家要有一件“带青”礼物让新娘子带回栽种,以祝愿她像青苗一样“落地生根”,早日生儿育女,繁衍子孙。

  

   王淡临走时,母亲心想:女儿在娘家本是个心灵手巧的采茶女,嫁到夫家后无茶可采,“英雄无用武之地”,小日子也不好过,不如让她带回几株茶苗种植。

   于是便到屋角选上两株又绿又壮的茶苗,连土带根挖起,细心包扎好,系上红丝线,让女儿作为“带青”礼物带回灶坑。

  

   王淡回家后将茶苗种在屋子前面的埕角。

   夫妻两人每日悉心照料,两年后长得枝叶茂盛。

   奇怪的是,茶树清明时节刚过就芽叶长成,比当地其他茶树大约早一个季节。

   炒制时,房间里飘荡着阵阵清香。

   制好冲泡,茶水颜色淡黄,奇香扑鼻;入口一品,奇香似“桂”,甘鲜醇厚,舌底生津,余韵无穷。

  

   梓琴夫妻发现这茶奇特,就大量繁衍栽培,邻居也争相移植。

   并以这茶是王淡传来的,因为茶汤金黄,闽南话“王”与“黄”,“淡”与“棪”语音相近,就把这些茶称为“黄棪茶”。

   原树于1967年树龄已历百余年,高2米多,主干直径约9厘米,树冠1.6米。

   惜因盖房移植而枯死。

  

   二为

   清咸丰年间(1850-1860),安溪罗岩茶农魏珍,到福洋探亲,回来路过北溪天边岭时,看到路边石缝间长着两株花开得引人注目的奇异茶树。

   便折下枝条带回家植于盆中,并压条繁殖,精心培育后单独采制,敬请邻居品尝。

   众人见此茶未揭杯盖已奇香扑鼻,遂盛赞为“透天香”。

   在众口相商之后,即取茶水金黄清淡命名为“黄棪”,并流传至今。

   在诏安也俗称为“八仙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