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白茶 > 白毫银针> 正文
福鼎白茶的相关历史
2020-11-07 17:07:40热度:429°C
怎样的茶叶好 福鼎白茶的相关历史 白茶属轻微发酵的茶类.
其品质外形针状,白毫密披,银装素裹,色白如银,熠熠发光,汤色和叶底,浅淡明净,因得白茶之名.
提及白茶,知道的人不多,市场上也不多见. 然而,在嗜茶爱茶的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笔下,“白茶为第一”(赵佶《大观茶论》).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璀璨明珠,茶中特殊珍品. 其历史悠久,以白茶命名,迄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 传统的制法是采下新鲜芽叶晾晒至干,不炒不揉,芽叶完整,密披白毫. 制茶过程中,主要靠晾晒和风干,工艺不复杂. 加之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炎之疗效. 任何一种新茶类,都脱胎于古老茶类,白茶亦然. 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宋代的皇家茶园(焙),设在福建建安郡(今建瓯市)北苑(今建瓯市东部),《大观茶论》中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造型而成团茶,同现在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也有人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茶叶制作方法上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 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白茶的起源,从有文字记载来考证,其名称首见于宋子安《东溪试茶录》(1064年前后),但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已有白茶记载,当时指的是一种白叶茶. 最为明确的是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白茶已充为贡品. 白茶加工制作方法正式形成是在清嘉庆年间(约1796年前后). 据福建茶史记载:由于当时红茶市场不畅,而导致大量积压,政和县的茶农就改制白茶外销,从此白茶即成为一种正式的茶类;而且白茶加工的基本方法也一直沿传到现在. 白茶,目前产区主要在福建省(台湾也有少量生产)政和、福鼎、建阳、松溪等县. 境内丘陵起伏,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山地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建阳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 白茶因采用鲜叶原料不同和工艺不同,生产出的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大白、白牡丹、贡眉、寿眉五种. 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建茶史考》说:白茶由福鼎创制,当时银针采自菜茶(闽东北的原生茶树种)树上鲜叶. 福鼎大白茶品种原产于太姥山,古老茶名绿雪芽约在1857年加以繁殖后,于186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成银针,便称大白. 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 政和县可能在12世纪就有大白茶品种的发现. 《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白茶,政和二年(1112年)造”. 政和当时属建州北苑(今闽北建瓯市东部),而且以产白茶出名,朝廷以政和年号赐县名. 但政和铁山的大白茶是否属此范围,有待进一步考证. 约在1880年铁山大白茶加以繁殖后,于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 白牡丹原创制于瓯宁水吉(今属建阳),何时开始尚待考证,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与政和制白茶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