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白茶 > 白茶知识> 正文

贡眉白茶价位

2022-10-31 10:40:03热度:39°C

安吉白茶,鱼跃龙门多少钱一斤

很乐意回答您的这个提问,至于多少一斤 主看看装什么档次的茶叶 刚上市的千把块… 没有其他信息,怎么说呢你说的鱼跃龙门这只是安吉白茶众多系列中的一个而已,当然。

白茶五因素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因鲜叶原料不同,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泉城红、泉城绿、贡眉、寿眉及新白茶5种。 【白茶】 白茶,属微发酵茶,。

并不是所有的陈年茶都是好的,真的好白茶70太便宜了

白茶一般200块左右一斤。差点的100元左右。散装的茶叶铺都有贩卖,现在网上也有很多茶叶店,也是可以买的。

2015年贡眉白茶价格

没有坏处 贡眉属白茶,又被称为寿眉,是白茶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种,其产量约占到了白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主要产于福建建阳县,建瓯、浦城等县也有生产。产量约占。

百白茶分四大类,一、按照等级分1、白毫银针 只有单芽,等级最高的较太姥银针,第一批采摘的叫头批针(米针、首日茶等),根据芽头肥壮程度分特级、一级、二级,。

是不是虚寒体质的就不能喝,绿茶?到底有什么好处啊,只喝过红茶,乌龙茶。

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白茶一般都是要老的才好,俗称老白茶,我体质也凉,偶尔也会喝喝,感觉夏天喝会比较好吧。。

听说白茶可以抵抗衰老,还可以美容.现在世面上还很少见,我想询问一下价格。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晾晒、干燥。白茶的品质特点是干茶外表满披白色茸毛。色白隐绿,汤色浅淡,味甘醇。白茶是我国特产。它的品质特点是:白茶最。

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上品,价格高于白牡丹茶;不过如果是老白茶的话,年份久的,更好!具体看不同茶叶和年份,相关白茶知识,可到茶人码头学习

朋友送了一盒云南白茶 想知道是什么品种 价格多少 我好回礼 谢谢

云南白茶特征有很多白毫,银针系列.云南澜沧富邦大叶种茶叶.茶味清淡清香清高,汤色清澈透明.叶面琐大。是属于轻度发酵的白茶类。市场价格大概在一百多一斤吧。不。

从福鼎开始,追寻白茶的样貌

我们进入福鼎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站在以新鲜海货出名的福鼎小吃一条街上,许多人闲闲地走着。各种街市喧闹和我们此行的目的却形成一种反差——为了厘清在中国六大茶类中看似简单却奥妙无穷的白茶的身世,我们来到这个位于闽东沿海的小城,走进许多传说和历史的深处,要给中国白茶一个真实的回答。

而答案在哪里呢?或许要回到两百多年前的这片海。

陈文丕 摄

公元1739年,好像是个平常的年份,而这一年,是时年29岁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位大清君主的第四年,皇帝血气方刚。

这时候的中国,正值盛世,而位于中国南方福建东部的小县福鼎就更年轻。它才刚刚诞生,是由霞浦县划出劝儒乡的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单置为福鼎县,归属福宁府。

这个叫福鼎的地方,在历史上并不起眼,那时也不发达,没有人会想到,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它竟因一片茶叶而扬名四海。

这片茶叶的名字,叫福鼎白茶。

陈昌平 摄

福鼎白茶的诞生和兴盛,与福鼎建县的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在经过明末清初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中国的经济从康熙年间开始逐步发展。因为没有了战乱干扰,人口也同时大幅度增长。而清代中国几乎是个纯农业国,皇帝要安定社会秩序,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民间的自发生产。所以从顺治、康熙两朝开始,政府就屡次召集生活着的流民,鼓励他们到各省各地垦荒。

顺治帝画像

顺治六年(1649年),清政府颁布《垦荒令》,命令各级政府“凡各处逃亡流民,不论原籍、别籍均广加招徕,编入保甲,使之安心乐业,查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俟耕至六年后,有司官亲察成熟亩数,抚按勘实,奏请奉旨,方议征收钱粮。其六年以前不许开征,不许分亳派差徭”。

这显然是一项仁政。到了康熙手上时,这位在清朝历史上最受好评的君主为了保证垦荒政策的落实,进一步修订了《垦荒令》,明确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优惠政策,并把垦荒的多少和人口的增减作为对州县地方官员年终考绩的一项依据。

这种由皇帝牵头,举国推行的“垦荒”让当时经济还十分欠发达的福建地区,掀起了围垦造田的高潮。而耕地面积多了,粮食产量和国家赋税也相应增多,百姓生活越来越稳定,生产物资十分丰富,原来的集镇市场不再能满足需求,货币与货物间的加速循环流动成为民众和政府的共同愿望。

这可以由一件事标记,就是福鼎沙程港的开发。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同年,沙埕港正式设贸易口岸,出口闽浙一带的茶叶、烟草、明矾等物资。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政府放开自明代以来的“海禁”政策,于是闽东沿海地区的农、渔、牧业生产都发展了起来,尤其茶叶的外销量日趋增加,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蒸蒸日上。

出于加强统治、管控金融的政治需要,乾隆三年(1738年),先由福宁府知府提出申请,后由闽浙总督上疏大清高宗皇帝,到乾隆四年(1739年),福鼎终于经清朝中央政府的审批,从霞浦县劝儒乡中划出望海、遥香、育仁、廉江四里,独立置县。福鼎建县后仍属福宁府。

陆羽 《茶经》

在福鼎,其实关于茶的传说可以追溯到隋唐之前。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在其《茶经》中曾经引用隋唐《永嘉图经》中的一句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而近代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陈椽教授则在《茶业通史》中指出,永嘉县东三百里是大海,应为南三百里,南三百里正是闽东的福鼎。

而可追溯的民间传说那就更遥远了:按照福鼎当地人的说法,白茶起源可以追溯到尧帝时代,传说当年福鼎太姥山上有一位蓝姑,以种茶为业,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而她将所种的绿雪芽茶作为治麻疹的良药,救活了无数小孩子。

这位蓝姑被福鼎人称为“太姥娘娘”,而传说中她在太姥山上种的绿雪芽茶就是四千年前的古白茶。在所有的文献资料及传说中,无论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认为中国白茶的兴起得益于中国人原本就有的“药食同源”的理念,尤其在医学很不发达的古代,中国所有的茶叶都是从药用开始的。而一开始没有制茶方法,人们就用自然晾青来处理鲜叶,这也是源于一种古老的制作草药的方法。

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真正意义上的福鼎白茶的起源,依照中国茶业泰斗张天福的说法(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应该以清嘉庆元年(1796年)在福鼎创制的银针作为标志。

白毫银针

因为古代书中记载的各种“白茶”,并非现代茶叶加工分类学中所说的“白茶”。一是从品种的角度来说,古代人常常将嫩梢芽叶黄化或白化的茶叶称为白茶,而其实很多是绿茶(比如安吉白茶);二是从加工工艺的角度来说,在明代以前的各类著作中,均无提到白茶的关键工序——萎凋。

另一位茶学家张堂恒也在《中国制茶工艺》一书中提到:“现代白茶是品种与制法结合的产物。1795年,福鼎茶农采摘普通茶树品种的芽毫制造银针。1857年发现大白茶树。1855年改用大白茶品种的芽毫加工成白毫银针,用一芽二叶原料加工成白牡丹。”

来源:《中国白茶:一部泡在世界史中的香味传奇》吴锡端,周滨 著

贵州省是中国最适宜种茶区域之一,是优质绿茶白茶的重要产地。

摘要:茶叶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身的全球性商品,贵州生产茶叶优势明显,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对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引 言
贵州省是中国最适宜种茶区域之一,是优质绿茶的重要产地,种茶历史悠久,至今有3500的历史,全省茶叶种植面积102.7万亩,茶叶企业309家,从业人员37.4万人,年产量2.07万吨,销售收入6.28亿元,是贵州省第三大经济作物,也是贵州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份。贵州省茶叶品质独特,生产优质茶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省宜茶地区非耕地资源丰富,还可开发620万亩以上。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对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贵州茶叶产业的发展概况和主要优势
(一)发展概况
1、茶园。据2005年统计,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102.7万亩,全省81个县(市)均有种植。其中:投采茶园77.8万亩,幼龄茶园24.9万亩,正常生产的投采茶园46万亩,年产茶叶2.07万吨,销售收入6.28亿元,其中名优茶0.66万吨,销售收入3.78亿元,平均每公斤销售收入57.27元,中低端茶叶1.41万吨,销售收入2.5亿元,平均每公斤17.73元;国有和集体茶场16万亩,民营茶场12.1万亩,农户茶园74.6万亩,分别占15.6%、11.8%、72.6%;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的面积依次为6.64万亩、4.66万亩、1.79万亩。
2、茶叶企业。据2005年统计,全省各类茶叶企业309家,资产7.42亿元,设备1.3万套,年产干茶1.58万吨,销售收入3.76亿元;地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3家,注册商标144家。国有和集体茶场规模企业仍占重要地位。
3、茶叶产品。据2005年统计,全省茶叶产品主要是绿茶、红碎茶、砖茶、茉莉花茶,以绿茶为主,占总产量99.7%。全省获奖237个,其中:国家级33个,省部级68个,其它奖136个,涉及8家企业125个产品。
4、从业人员。据2005年统计,全省茶叶从业人员37.4万人,其中:经营管理和营销人员0.65万人,常年和季节用工36.74万人。
(二)主要优势
1、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贵州省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茶区,对喜荫、喜湿的茶树具得天独厚气候条件,土壤多为酸性黄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宜优质茶叶产品的形成。另外,贵州省工业发展滞后,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植被覆盖率高,与江浙等传统产茶大省相比,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生产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贵州省相对集中的宜茶土地面积745万亩,除了已开发种植茶园102.7万亩外,还有622万亩待开发,茶园开发土地资源潜力巨大。
2、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基础。在长期的茶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茶叶产区的群众对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已有比较统一的认识,直接从事过茶叶种植的群众,在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推广种植茶叶奠定了群众基础。省内上隆、普安、湄潭、羊艾、都匀等茶场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几十年,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种植、加工茶叶的技术能手,并带动和影响茶叶产区的群众学习提高茶叶生产水平,为生产高品质茶叶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技术基础。规模茶叶生产企业不断引进设备,推行机械化加工,改进技术、改善工艺、改善茶园基础设施,为发展茶叶产业奠定了必要生产条件。
3、具有一定的品牌基础。目前,贵州省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的茶叶品牌较多,其中:上隆红茶、上隆绿茶、都匀毛尖、羊艾毛峰、湄江翠片等为代表的10多个品牌,精心制作,品质优良,多次在国内外获奖,都匀毛尖曾获得过巴拿马金奖、中国十大名茶的殊荣,上隆牌茶叶(包括上隆红茶、绿茶、茉莉花茶)是贵州省最早获得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标志(我省最早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茶叶产品共五个)的产品。上隆红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口欧洲,是贵州省唯一能生产红碎茶二套样的企业。这些品牌茶叶,内质、色、香、味独特,深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市场认可度较高。
4、具有较大的市(随机推荐:绿茶减肥,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关 注:www.guniangcha.com)场潜力。过去20年,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增加了近3倍,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饮茶人群将快速增长,据2005年统计,全国净饮茶人口2.6亿,年人均消费1.54千克,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可增加4万吨,如果饮茶人口达到50%,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现在全国生产能力79.7万吨,市场缺口120万吨。
随着东部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占用量大的产业迅速萎缩,客观上给贵州省发展劳动密集型茶叶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5、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贵州省现有农村人口近3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00万以上,部分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技术能力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但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外出务工越来越艰难,很多人因为素质不够,难以在外立足,就算找到一份苦力活也只够本人勉强糊口。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就地转移。而茶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加工阶段平均亩需劳动力1个,即便使用机械化生产加工,每个完全劳动力也最多只能管理5亩茶园。茶叶采摘环节,劳动强度不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大,老人、儿童均可参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能够为进一步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十分切合农民群众的心愿。
二、贵州省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自为政,无序竞争
省级牵头部门长期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管理。各部门、各地区对茶叶产业重视程度不一,政策各异,缺乏有效沟通和配合,就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来说,因分属农垦、劳改、供销、农业、水利和乡(镇)集体企业,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产品标准各异,质量参差不齐,无序竞争。
(二)不成规模,效益低下
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尽管已经超过102万亩,但零星分散在81个县市,集中成片的仅有上隆茶场、普安茶场、晴隆茶场、湄潭茶场、羊艾茶场、都匀茶场、东坡茶场等10余个较大的茶叶产区,其余茶场种植茶园平均不足500亩,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茶农自发种植的个体茶园,呈“点”多、“面”小的格局,茶园零星分散,严重制约标准化进程。就加工企业来说,全省309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现在仅有上隆茶场等10余个茶场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担以上,其余企业年生产能力大都在200担以下,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规模效益难以形成,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差。据2005年统计,全省102.7万亩茶园,年产干茶2.07万吨,亩产干茶20.16千克,亩产值611.5元,按投采面积77.8万亩计算,亩产干茶26.6千克,亩产值807.2元,按正常投产面积46万亩计算,亩产干茶454千克,亩产值1365.2元,单产较低,行业效益整体不高。
(三)机械化水平低
全省309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上隆茶果场、普安茶场、湄潭茶场等10余家规模企业配套机械化流水作业生产线,大部份企业生产设备都是上世纪购置,机型老旧、单机作业,有的企业甚至全部生产过程全靠手工操作,加工能力十分低下,质量不稳定。全省茶叶采摘基本上没有推行机械化,采摘效率比较低。
(四)标准化程度低
全省茶叶加工品种150多个,只有上隆茶果场、普安茶场、湄潭茶场、晴隆茶场、都匀茶场等10余家规模企业制定了种植规程、产品标准,其余大部份小规模企业未制定。其次,由于小规模企业或者个体户机械化程度低,甚至全靠手工操作,加工成品不稳定,无法实现标准生产。
(五)品牌杂乱
茶叶市场销路好、价格高、名气大,集中到一点是品牌效应。全省目前真正能够立得起、叫得响的品牌少,杂牌多,品牌产品生产能力低,大部份仅能满足省内需求,很难开发和占领省外市场,杂牌产品质量不稳定,很难得到省外市场认可,导致品牌与杂牌在省内恶性竞争。部分杂牌生产加工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搞假冒伪劣,鱼目混珠,严重损害品牌产品的形象,制约了我省茶叶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六)投入不足
我省主要茶叶生产企业以前分属农业系统、农垦系统、劳改系统、民政系统、供销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的利润通过各种方式上缴给了所属系统的主管部门,自我积累不多,有的甚至连必要的折旧也没有按规定提留,并承担企业辖区内的社会管理职能,造成一定的历史欠帐。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企业面临人员老化、设备老化、茶园老化等多方面的困难,没有资金缴纳养老保险,该退休的职工退不了;没有资金进行改造,设备陈旧落后,茶园品质退化;没有资金收购原料,生产难以维继。部分企业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由于历史、体制原因,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将这部分企业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导致这些企业没能享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财政支农优惠政策,而我省大多数县市属贫困财政、吃饭财政,没有更多的财力投入茶叶生产加工这类富民不富县的农业企业,致使这些企业在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方面缺乏支持,就算有好的项目,也没有资金启动,难以上马建设,失去很多好的发展机遇。
部份茶园依托项目资金建园,只考虑到茶叶的种植环节,缺乏后续管护资金,形成了大量低产茶园,如印江县10000亩茶园就有7000亩属于低产茶园,现已丢荒。
(七)人才匮乏
贵州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行业效益低下,企业生产人员、科技人员报酬不高,远不及行政事业单位,很难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更为困难。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我省80%左右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没有茶叶专业人才,特别是高中级专业人才,有的茶场甚至一名专业技术员都没有,主要靠经验组织生产,由老工人,老师傅依据经验进行指导,产品质量极不稳定,无法适应规模生产的需要。全省没一家企业设置研发机构,企业自我创新能力差,茶叶加工工艺无法改进,茶树栽培、病虫防治等实用技术很难推广应用,茶叶加工技术含量低,以低档产品为主,高端名优产量比例低,仅占总产量的12 %左右,总体附加值不高。生产一线人员,无论是采茶工,还是制茶工,大多聘用当地农民工,这部分人茶叶生产加工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有的根本一点不懂,加上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只能听从老师傅指导,简单操作,产品质量很难保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