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凉冰红茶-安徽霍山黄芽黄茶怎么样?品质与口感如何?
劲凉冰红茶-安徽霍山黄芽黄茶怎么样?品质与口感如何?
有道是好山好水出好茶,安徽有好山:
“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黄山,安徽有好水:“龙惊不敢水中卧”的龙泉,安徽自然就有好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和祁门红茶,不仅有绿茶,劲凉冰红茶还有黄茶和红茶,而且皆为名茶。
图为:黄山云海
五种茶可以说是各具风味,但一般来说,大家可能对绿茶、红茶接触较多,对黄茶的了解就知之甚少了,至少我是这样,接触过的黄茶,除了君山银针,也只有这霍山黄芽了。之前,其实我对黄茶并没有多大兴趣,我总觉得,论鲜爽,可以喝绿茶,想治病,就喝白茶,若想品茶,乌龙最妙,闻香可以找滇红,冷冬里向要一份温暖陈年的老生普,或是开满金花的茯砖就好,唯独黄茶,总觉不出它的好。
霍山黄芽就是这样,其实我几年前就喝过了,看它的外形还挺美,形似雀舌、鲜嫩可人、身披绿毫、可是泡出来的茶汤,就不如绿茶清新,也不如白茶淡雅,更没有乌龙的琥珀班的晶莹,红茶的美艳动人。它的茶汤绿中透黄,虽然也很清澈,但总带着一丝陈旧,却又不到文物的份。直到有一天,我在无意中喝到了一种陈年的老绿茶之后,才忽然感受到了霍山黄芽的美。同样是绿中透黄,过去感觉陈旧,如今却看见了和煦的春光,过去感觉没有绿茶鲜爽,现在却发现了它鲜爽中还有一份醇厚。和白茶相比,黄茶也属于微发酵茶,但却更有层次。
图为:霍山风光
霍山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据《霍山县志》记载:“霍山黄芽之名已肇于西汉”。史载“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这“寿春之山”,说的就是霍山。据说明清时黄芽仅取一芽一叶曰贡尖、皇尖;一芽二叶曰客尖;一芽三叶的细连枝则属黄芽,也称黄小茶。虽说黄小茶的品级不如贡尖、客尖,但这也成就了黄小茶,“渥黄”之后,它就无需再去和猴魁、毛峰、或者是瓜片去比谁更鲜爽了。经过杀青、毛火、焖黄、足火和挑剔复火等复杂的工序之后,黄小茶除了依然留着绿茶的清香、鲜爽之外,还多了一份奇妙的香味、这种香会随着它在杯中的舞蹈而变化,有栗香、兰香、甚至玉米香,而且醇厚、有明显的回甘好,这也许是一般的新绿无法比拟的,因此黄小茶便从贡尖、客尖中脱颖而出,从明朝开始,就被正式列为贡茶了,名曰“霍山黄芽”。
图为:霍山黄芽·茶汤
度过了冷冬的初雪,大地回春,在午后的阳光里,沏上一壶上好“霍山黄芽”,茶中蕴藏着乌龙茶的兰香,老绿茶的神秘,听说清代大画家梅庚最喜欢的就是“霍山黄芽”。大自然有时候就是这般充满神奇,它滋养了苍生万物,看似有所偏爱,但最后,竟是如此公平。无论是一芽一叶的贡尖、还是一芽二叶的客尖,甚至是一芽三叶的黄小茶,只要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就好,绿茶、黄茶和红茶,适合你就是好茶。相遇只是邂逅,相知才是缘分。想是当年梅庚是喝懂了霍山黄芽,于是才有了这句“色澄秋水味兰花”。
说到政和,大家一定会联想到政和大白茶,确实,政和的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白毛猴和莲心等白茶品种,已经在市场上逐渐走俏,尤其是老白茶,这些年更是以其独特的消暑、退热、降火、解毒、止泄、杀菌和降血压等功能,走进千家万户。
其实,除了白茶,政和的红茶也是别具一格。最近,有朋友专门给我带了一罐政和的红茶,谓之“醉红岩”。这个富有诗意的茶名,让我一下子联想起冷漠的那首歌《醉红颜》:“我无法忘记你动情的双眼,总似梦似醒若隐若现,等待花开花谢岁月的变迁……”
图为:政和鸟瞰图
我对流行歌曲并无兴趣,却不知为何记住了这首歌,是因为歌者的名字叫冷漠,还是那悲伤的曲调总是催人泪下,总之,我记住了这首歌,于是便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这款茶。
醉红岩的底料主要源于政和大白茶,当然还平拼了当地一些花香、果香味浓郁的野茶,然后借鉴正山小种茶的工艺,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被称为“政和功夫”。这种制茶工艺最早出现于清朝同治十三年,也就是1874年,当时江西的茶商来政和,要求用当地的大白茶,用正山小种的工艺,制成全发酵的工夫红茶,出口欧洲。于是当地的茶农就根据江西茶商的要求,定制了一批红茶出口。没想到这种茶迅速在欧洲打开了市场,因为要区别于桐木关的正山小种,因此人们就称之为“政和功夫”。
图为:政和白茶
二十多年后,当地有一位叫杨作揖的茶商,为了提高“政和工夫”的香度,又在里面加入了少量花果香浓郁的小叶种野茶,经发酵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紫罗兰香气,茶品由此大大提升,成为闽红三大功夫茶之首,在英伦半岛首先火了起来,几十年间,供不应求。以至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伦敦茶叶市场上仿冒“政和工夫”的闽茶屡禁不止,杨家还专门远赴英国打假。
有道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由于多年来,政和工夫一直作为外销茶,虽然在欧美市场风生水起,但在国内竟很少有人知晓了。直到本世纪初,杨家后人杨茂旺,用祖传秘方,做出了这款条索肥壮重实、色泽乌黑油润、毫芽金黄显露、汤色红艳醉人、裹着花香果香的“醉红岩”,政和功夫才慢慢拨开云雾,见了天日。
图为:政和工夫红茶
2010年,杨茂旺带着他的“醉红岩”,来上海参加世博会,这款色如琥珀、香浓醇厚的“醉红岩”,以其充满异域风情的紫罗兰香气再次征服了英国、德国和俄罗斯等地的茶商和游客。
遗憾的是中国本地的茶人,似乎感兴趣的不多,也许是因为中国是茶的原乡,全国各地来参展的名茶、好茶太多,醉红岩被淹没在芸芸众茶里了。这也就是我在世博会上采访多日,竟对此没有一点印象的缘由,不过今宵这一口,却让我沉醉,尤其是那红艳诱人,晶莹透亮的茶汤,和那特殊的挂杯,不是兰香,也不是蜜香,但却香的让人沉醉。
图为:政和大白茶发酵的红茶制品
不知不觉中,我又想到了冷漠的那首歌:“叹世间情深缘浅,曾经永恒誓言犹如风中花瓣,渐渐飘远……”于是就想再续上三个字:“香犹在!
”
几次去福州,都想去鼓山的涌泉寺看看,可一直都没有成行,于是就成了我心里一直的念想。
据说鼓山山高水长,万木障蔽,层峦叠嶂,岩秀谷幽,云雾缭绕,宛若神山仙苑。据说唐代时,这里竟是一座“******农场”,农场里的犯人不带刑枷,也没有牢头看管,只有涌泉寺的僧人负责监管。“使之种茶,以供香积”。(见于清乾隆《鼓山志》)
图为:福州·鼓山
涌泉寺就在这样的群山环抱之中,没有山门,也没有围墙,来去自如。也许是佛法过于强大,鼓山的罪犯居然没有逃走的,他们种茶积德,以茶养心,置身山水之间,性情大变,精心耕作,把茶树一棵棵都种在了悬崖峭壁之上,因此,人称“鼓山半岩茶”。
图为:涌泉寺
由于鼓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岩秀谷幽,花香果硕,鼓山半岩茶倚岩而立,闻香而生,因此岩骨花香,沁人心脾。所以,我对鼓山的念想,与其说是探山,不如说是寻茶。据说这种茶条索细短,汤色浅黄如雏鹅绒毛,初入口似觉平淡,回味起来则鲜爽甘醇。清代茶家周亮工在《闽小纪》中也曾谈及:“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还有哪里的茶可以美过杭城西湖的龙井,香过苏州的洞庭碧螺春呢?因此,“鼓山傍岩茶”就这般走进了我的心里。
图为:涌泉寺
尽管很多听了周亮工之言的朋友,到过鼓山之后,都大呼上当,说在鼓山喝到的基本就是茉莉花茶,关于“鼓山半岩茶”,除了在几块残碑上还能证明它们曾经的存在之外,早已灰飞烟灭,成为一个神话了。但是,我总还是心存幻想,希望有一天漫步于鼓山的悬崖峭壁之间,会突然发现岩石边、绝壁间,会婀然出现一抹翠绿,就像当年魏荫发现铁观音一样。
不久前,随师父去福州给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拜年,又说起了“鼓山傍岩茶”,师傅说,曾经听詹梓金教授说起过,现已不知所踪,虽然听说有人曾在鼓山的峭壁上,发现过几株老枞,但树龄最多不过一二百年,和当年的鼓山傍岩茶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张老也曾去过鼓山,还为它的遗址提过词,但是,这都无法让我们重温它的茶味。
图为:与天福老合影
对此,师傅最坦然,他说自然界里用花粉传种的茶总是会发生这样的变种或者是灭绝,这是大自然的规律,鼓山傍岩茶消失了,安溪铁观音诞生了,这就是自然的规律,总有一款好茶退出历史舞台,也会有一款新的好茶重新来打动你,只要你有好茶喝,不就可以了?
图为:兴衰如轮回
师傅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其实,一个茶种的兴衰,就如同人的一生,从生到死,有些人活的轰轰烈烈,有的人则静如秋水,但总究会去走奈何桥,去喝孟婆汤。鼓山傍岩茶是因为闽王王审知而红火,是因为涌泉寺的佛法慈悲而闻名,相信那个年代里一定还有比鼓山半岩茶更鲜爽、更醇厚的茶存在,劲凉冰红茶但是它们因为没有遇见王审知,也就无人炒作,在茶与人类文明同行的五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美丽的茶树默默地生长,又默默地消亡。只有把握住今天、此刻,人才有生命的精彩,茶才有它的香韵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