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喜爱的村支书缪术强黄茶产业引领村民致富
11月27日,罗家乡缪家村村支书缪术强与人商量着,选几名黄茶技术好、领悟性高的社员去湖南岳阳学习“闷黄”技术。兰崖茶叶合作社的“中黄三号”黄茶品种,若能在炒茶时加强“闷黄”技术,黄茶的色泽和口感都将更上一层楼。
缪家村是移民村,村民大多凭借移民手艺或种植业为生。土地以红黄土壤居多,偏酸性,适宜茶叶生长,种茶制茶一直是村民的传统。“中黄三号”是由十多年前缪家村村民在海拔833米的圣堂山上发现的野茶母本,经过10年培育而成的黄茶品种,年亩均纯收益可达3.5至4万元。
2010年缪术强当选村支书后,积极发展村庄建设,还借助自身做茶生意经验,鼓励村民改种黄茶,推动黄茶产业发展。去年年底,缪术强成立兰崖茶叶合作社,吸收55名新会员,涉及全乡8个行政村村民,其中不少村民原本是养殖户转型过来的。合作社运用“党员+社员+农户”的互助模式,社员村民还可以优惠价购买黄茶茶苗,并免费享受技术培育和指导。为解决茶农销路问题,兰崖茶叶合作社实行统一收购、炒茶、售卖,种植期间统一管理等办法,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我们合作社新扦插培育了200[推荐阅读::什么是黑茶 黑茶有哪几种,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访问:茶文化,:www.guniangcha.com)万株茶苗,茶农们的积极性都很高。”缪术强透露,由于“中黄三号”是茶中精品,备受青睐,所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目前黄茶基地种植面积总共296亩,合作社将扩大种植面积。有位江苏老板是江苏地区的唯一黄茶代理商,说坐等着缪家村收茶叶,有多少收多少,多多益善。如今,缪家村的农村污水治理工程、防洪堤工程都在加紧建设,将于年底完成。用于黄茶的研发、品鉴和展示的黄茶研发综合楼项目也即将建设完工。村民说,缪家村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黄茶:做好了再闷一下的茶(上)有一种茶,在加工工艺中需要闷一下,这就是黄茶。茶人们从炒青绿茶过程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但是变黄的茶叶滋味变得醇厚,汤色也呈现漂亮的黄色,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
黄茶是中国特有茶类之一,自唐代蒙顶黄芽被列为贡品以来,历代有产。其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它的加工工艺与绿茶相似,但多了一道闷黄。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温热的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叶绿素被破坏而产生变化,成品茶叶呈黄或黄绿色。闷黄工序还令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及挥发形物质增加,使得茶叶滋味甜醇,香气浓郁,汤色呈杏黄或淡黄。
很多年来,黄茶一直不为很多消费者知道,致使许多黄茶生产者转而生产绿茶。其实品质优秀的黄茶别具独特风味。黄茶是沤茶,在闷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脂肪细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此外,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
黄茶种类—皖西黄大茶皖西为古代寿州、舒州辖境,唐宋以来盛产茶叶,这里所产的霍山黄芽、天柱香芽等在唐朝就盛名远扬,为文人墨客广为传颂,留下文字记载颇多。而明朝以后,随着炒青制法的出现,皖西一带先后创制出大兰花茶,小兰花茶,绿大茶、绿小茶、黄大茶、黄小茶。大茶一般为一芽三、四叶原料所制,甚至有五、六叶者。大茶一般为一芽三、四叶原料所制,甚至有五、六叶者,叶大梗长,炒焙方法大同小异;小茶为一芽一、二叶所制,又称芽茶,多为贡品。关于这些“大茶”的制法和品质特点,古籍中难以寻踪,而流传于民间的乡土口头文学和神话倒是不少。但是随着朝代变迁,也多自生自灭。
据古籍记载,明未“六安芽茶岁额三百斤”解纳供贡,到清康熙睥间,实际已增加到六百三十斤,其后也有增无减。这些史料间接地说明了,自明未以来,皖西茶叶生产发展较快,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北大西的主要内销茶产区,盛产大兰花茶、绿大茶、黄大茶。
近40年以来,为适应茶叶销市场的需要,大茶产区遂改制“霍红”、“舒绿”,但仍保留一定数量的黄大茶、绿大茶生产,以满足内销市场的需求。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并,则称六安。然六安仍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黄萎,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段记述与现时黄大茶大致相似。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品质特征和制法特点。可见黄大茶至少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据《霍山县志》载:霍山“茶叶远销苏州、京都、山西、山东、张家口和东北一带。”这与现今黄大茶销区亦差不多。
皖西黄大茶为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所产,与上述地区毗邻的湖北英山、河南商城和固始、安徽潜山等地,过去也曾有少量生产。品质最佳者,当数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这里地处大别山北麓的腹地,是我国东部茶叶产区的北缘。因有高山屏障,水热条件较好,生态环境宜茶。
黄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四、五叶,春茶要立夏前后才开采,春茶采3-4批,夏茶采1-2批,鲜叶原料比较粗老,但要求茶树长势好,叶大梗长,一个新梢上长4-5片叶子以上,才能制出质量最好的黄大茶。这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粗放茶叶采摘技术,但“木已成舟”,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习惯的传统采摘制度和要求。采回的鲜叶,及时摊放于清洁的场所,以防红变。当于采的鲜叶应当天制完。
黄大茶制造分炒茶(杀青和揉捻)、初烘、堆积、烘焙(拉毛火和拉足火)四道工序。
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炒茶锅用普通板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度倾斜。炒茶扫把用毛竹扎成,长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厘米。炒茶方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投叶量0.25-0.5公斤,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1-2分钟。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因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应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搓卷成条,同时要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内,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这样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与炒青绿茶先杀青后揉捻的制茶技术显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湿热条件下叶子较柔软,可塑性好的机会,促进粗老叶成条,又可以克服冷揉进断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初烘:炒后立即进行初烘,用小烘篮炭火烘焙。温度120℃左右,投叶量2.0—2.5公斤,高温快烘。2-3分钟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断,即为适度,下烘堆积。
堆积:堆积是黄变的主要过程。将初烘叶趁热装篓,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温干燥的烘房内,时间长短与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有关, 一般5-7天。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目前堆积过程一般在茶叶收购站时行,收购的黄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干,而后堆积闷黄。
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温进一步进色香味的变化,以形成黄大茶特有的品质特征。采用栎炭明火高温烘焙,温度130-150℃,每大烘篮投叶12公斤左右。和瓜片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抬烘篮,仅烘几秒钟就翻动一次。火功要高,时间要足,色香味才能达到充分发展。侍烘到茶梗一折即断,梗心呈菊花状,口嚼酥脆,焦香显露,茶梗金黄,叶色黄褐起霜即为适度。时间约40-60分钟。下烘后趁热踩篓包装。
黄大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条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叶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爽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