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与碧螺姑娘的传说
碧螺春与碧螺姑娘的传说
碧螺春原是产自江苏太湖洞庭山碧螺峰上的一种野茶。据清代王彦奎的《柳南随笔》记载,这种茶产于“洞庭山碧螺峰石壁”,“初未见异”,直到康熙年间的一年初春,一位茶农登山时,发现了这种野茶,又正是采摘的时节,就采摘了很多。可是他的背筐装不下,就兜在胸前的围裙里。他下山时就觉得围裙里的茶叶散发出一种“异香”,不由得吃惊地喊出“吓煞人香”来。回家后经过炒制,发现它“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冲泡时,茶汤清淡,香气绵长持久,因此大家就称它“吓煞人香”。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驾幸太湖”,当地官员以此茶献给康熙,博得赞许,问到茶名,觉得过于俗气。康熙品味着香茗说:“这种茶状如青铜丝,又形似卷螺,还产于碧螺峰,就叫碧螺春吧!”从此“吓煞人香”就以碧螺春的名字名扬天下了。
关于碧螺峰上“野茶"的来历还有一个美妙的爱情传说。相传在很久远的年代,在太湖洞庭山的西山居住的渔民家有个姑娘叫碧螺,而在东山居住的渔民家有个小伙子叫阿祥。阿祥下湖打鱼时,经常遇到碧螺在湖边织渔网。他们虽不相识,但年貌相当,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阿祥喜欢碧螺边织网边唱歌的活泼性格,碧螺爱慕阿祥那伟岸的身材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是他们无缘相识和相爱。
有一年在太湖里突然出现了一条恶龙,它搅得一向平静如镜的太湖水恶浪滔天,渔民下不得湖,打不了鱼,换不来粮食,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阿祥见此就决心惩处恶龙。一天晚上,阿祥悄无声息地摸到恶龙盘踞的西山水洞边。他见恶龙正伏卧着休息,就瞄准了恶龙的胸口猛地将渔叉刺向恶龙。不料恶龙受伤后变得更加疯狂,它张开饕餮血口,要吃掉阿祥。机敏的阿祥一个箭步跳出水洞。恶龙也随之追出水洞,他们就在湖边上搏斗起来。他们的搏斗、厮杀声传遍了洞庭山,东山和西山的渔民都到湖边为阿祥呐喊助威。碧螺姑娘本来就对这个小伙子有好感,于是站在最前面鼓励这个从来没有和自己说过话的小伙子。阿祥得到乡亲们的鼓励,特别是碧螺姑娘的鼓励后更让他觉得力量倍增。他与恶龙连续作战,不分白天还是黑夜,直搏斗了36个时辰。阿祥最终刺死了恶龙,但此时他也筋疲力尽,累得昏迷过去。
碧螺姑娘见此立即跑过去,背起阿祥就回到家中。众乡亲们知道阿祥孤身一人,无依无靠后,很是欣赏碧螺姑娘的见义勇为,纷纷拿出自家最好的点心或腌鱼送到碧螺姑娘家。还有的乡亲划船到城里去为阿祥请医生治伤。尽管有碧螺姑娘的悉心照料和医生的治疗,可是阿祥的伤口却总也不能愈合。碧螺姑娘更是焦急万分,她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访医求药,但仍不见效。
第二年初春的一天,碧螺姑娘到西山采草药,无意间来到阿祥与恶龙搏斗的地方,忽然发现一棵小茶树长出很多芽苞,于是就采摘了一些。回到家后阿祥饮用了碧螺姑娘烹煎的新茶茶汤,立时就觉得茶的清香沁人心脾,浑身舒爽。这样碧螺姑娘每隔几天就去西山采茶,烹煎给阿祥饮用。过了不久,阿祥的身体大为好转。阿祥非常感激碧螺姑娘的救命之恩,掩藏在他们内心的爱情就自然萌生了。当他们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并没有忘记救阿祥一命的那棵茶树。他们在西山的茶树旁搭建了一座小屋,搬到这里来住。他们为茶树施肥、浇水,还为茶树培育繁殖新的秧苗,终于使得这棵野茶树繁殖成一片茶林。遗憾的是,碧螺姑娘积劳成疾,并没有享受到长时间的美满生活,便与世长辞了。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品德高尚的姑娘,就将茶树所在的西山叫做碧螺峰。后来阿祥年老故去,留下的这丛茶林,很多年以后才被后人们再一次发现。后来康熙把这茶命名为碧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