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白茶 > 白茶知识> 正文

茶艺"四要"之四——器

2020-11-08 11:07:15热度:489°C

茶叶包装纸 茶艺"四要"之四——器     妙器茶艺四事,茶具乃其一端。

茶艺

    中国茶具在唐代以前是与食器混用,作为品茗专用的茶具草创于唐代,陆羽功不可没;宋承唐制,为适应斗茶游戏有所损益;明清趋于完善,尤以宜兴紫砂壶以其艺术性、文人化而被誉为神品。

    茶具发展总趋势是由繁趋简、由粗趋精,历古朴、富丽、淡稚三个阶段。

    茶具的发展与文化同步、与茶道同步。

    

    茶道作为一门艺术,审美是全方位的。

    作为一门文化艺能,讲究精茶、真水、活火,还讲究妙器,所谓名茶配妙器,珠连璧合,相得益彰。

    

    茶具始于何时?

    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有烹茶尽具之说,是否有专用茶具?不得其详。

    《广陵耆老传》内云: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y)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

    老妪所卖为茶粥,非饮料而是食品,那器大概是食器兼用作茶具。

    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据,吹嘘对鼎壁(l)两句,虽以茶为饮品,然鼎壁是当时的食器而非茶器。

    说得更明白的是晋代卢琳的《四王起事》记晋惠帝遇难逃亡,返回洛阳,有侍从持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

    这段文字说明晋代已有饮茶时尚,但承茶之具是瓦盂,即盛饭菜的土碗。

    

    显然,唐代以前是茶具与食器混用。

    

    事实上,茶具专用始于唐代,陆羽应得此项发明专利。

    

    《茶经》详述28种茶具,内生火用具有风炉、灰承、筥(jǔ)、炭和火夹5种,煮茶用具有鍑(即釜之大口者也)和交床2种,制茶用具包括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6种,水具包括水方、漉水囊、瓢、竹夹和熟盂5种,盐具包括鹾(cu)簋(guǐ)和揭2种,饮茶用具包括碗和札2种,清洁用具包括涤方、滓方和巾3种,藏陈用具包括畚、具列和都篮3种。

    

    茶具28种中望文生义亦难晓其功用的有几种,如筥,是放炭的箱子,竹或藤编,高1尺2寸,底7寸。

    炭是火或敲炭用的铁捧,长1尺。

    鍑,即釜或锅,生铁制成。

    交床是放鍑的架子。

    罗合是罗筛与盒子。

    则是量茶用具。

    鹾簋是放盐器皿。

    揭是取盐器具。

    熟盂是盛开水的容器。

    畚是搁碗的。

    涤方是盛放洗涤后的水的容器。

    滓方是盛放茶滓的。

    具列是搁置全部茶具的,成床形或架形。

    都篮是盛放全部器物的竹篮。

    

    这套茶具以其实用价值而备受茶人欢迎。

    《封氏闻见记》中饮茶一节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

    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作者封演是唐玄宗天宝末进士,撰定此书在德宗贞以后。

    陆羽逝于贞元二十年(804)冬,享年72岁。

    封演和陆羽是同时代人,他的话自应看作信史。

    文中事是量词,二十四事即24种茶具,大概未将藏陈用具列在内,又漏了一件,故以24件计。

    茶道一词开始流通使用。

    这也说明,《茶经》虽无茶道一词,但陆羽推广茶道实已身体力行。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说明饮茶已成唐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饮茶既已等同吃饭,茶具与食器混用时代也告结束,茶功不再以祭祀、药用、食用为主,成为正宗饮料。

    茶作为国饮后来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地位自唐代奠定。

    

    陆羽在茶具的设计上有明显的推行茶道的意图。

    茶具的设计不仅有实用价值,还有观赏价值,式样古朴典雅,有情趣,给茶人以美的愉悦。

    更重要的是富有中国先秦文化的内涵,又具当代(指唐代)特征。

    如列为第一件的风炉,式样古雅,设计巧妙,反映了唐代的工艺水平,炉体铸的字传递了古代文化的信息。

    炉脚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和圣唐灭胡明年铸21个古文字。

    在支架鍑的三个格上分别铸上巽、离、坎的卦的符号及其相对应的象征物风兽彪、火禽翟、水虫鱼。

    炉壁三个小洞口上方分别铸刻伊公、羹陆和氏茶各两个古文字,连读作:伊公羹、陆氏茶。

    

    据《周易鼎》说:象曰:木上有火,鼎。

    鼎有取新之意,成语革故鼎新便是鼎革之意。

    风炉是根据《周易》的卦义设计的。

    坎生水,巽生风,离生火,坎上巽下离于中的意思是:煮茶之水承于上,烧水之火燃于中,吹火之风鼓于下。

    体均五行去百疾是借五行学说颂茶之功。

    圣唐灭胡明年铸说明此风炉铸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也记载了唐代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饮茶存史,两事合一,足见茶道之大。

    伊公羹说的是商初贤相伊尹以烹饪技艺致仕的故事。

    《辞海》引《韩诗外传》载: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

    伊尹相汤以功绩卓着入史。

    伊尹被后人誉为圣贤。

    陆羽与之并称,且称自己的着作为经,若一味苛求似乎陆羽有违圣人关于谦虚的教诲,这也说明陆羽很有个性,对自己所开创的事业充满自信。

    确也名符其实,陆羽于茶事是举足为法,吐词为经,祀为茶神就是后人对他的定论。

    

    陆羽的茶具颇具文化特色,南宋审安老人还觉不雅,绘《茶具图》12幅,并以官称和职衔命名茶具,茶事掺入人事,形象高雅,妙趣横生。

    如称都篮为韦鸿胪,鸿胪一官在东汉以后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官署为鸿胪寺,唐代改为司宾寺,南宋不置。

    还有金法曹(金碾)、石转运(石碾)、罗枢密(罗合)、胡员外(葫芦瓢),还有叫木待制、宗从事、漆雕秘阁、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的。

    

    宋承唐制,变化不大,为适应斗茶,煎水用具由鍑改用铫(yo)、瓶。

    铫,俗称吊子,有柄有嘴。

    饮茶用具改碗作盏,唐代茶碗尚青色,因当时饼茶汤色多为淡红,青瓷衬托,半瓯青泛绿,色泽自然明丽。

    宋代茶盏尚黑,以通体施黑釉的建盏为上品。

    宋代习饮末茶,茶汤泛白沫,黑色衬托便于看水痕,并区分茶质优劣。

    建盏在烧制过程中通过窑变形成美丽异形的花纹,以兔毫斑和鹧鸪斑最珍贵。

    此外,宋代茶具还多了茶筅,即竹帚,用于斗茶时搅茶汤用。

    

    显然,宋代茶具的损益以斗茶为中心,这反映了市井文化的繁荣。

    宋代的经济较为发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其写照。

    因其繁荣而文恬武嬉,世风日靡,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斗茶为乐,茶道不再有严肃之主题。

    

    明清世风渐变,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整个社会审美情趣力避浮华,主张回归自然,重自然、重逸、重神,文艺界的最新创意是以淡为宗。

    正如明代文人陈继儒在《容台集叙》中所说:凡诗文家,客气、市气、纵横气、草野气、锦衣玉食气,皆鉏(ch)治抖擞,不令微细流注于胸次而发现于毫端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刊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

    

    于是,茶从娱乐文化中解脱出来,重新成为灵魂之饮。

    茶具不再崇金贵银,以陶质瓷质为尚。

    为适应由饮末茶到散茶的变化,茶盏尚白。

    明人屠隆《考盘余事》说: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

    许次忬在《茶疏》中说:其在今日,纯白为佳。

    

    在我国茶具发展史上,明清登峰造极。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在江西景德镇设立工场,专造皇室茶具。

    清乾隆时景德镇瓷工技巧已达高峰。

    景德镇瓷茶杯造型小巧,胎质细腻,色泽鲜艳,画意生动,驰名于世。

    《帝京景物略》有成杯一双,值十万钱之说。

    瓷茶具洁白光亮,泡茶叶片舒展,色泽悦目,其味甘醇,不失茶之真味,又助品饮雅兴。

    此后阳羡(宜兴)茗壶异军突起,尤其是以五色土烧成的紫砂壶与景德镇瓷器争名于天下,并有景瓷宜陶之说。

    明人周高起于崇祯十三年(1640)着《阳羡茗壶系》中说:近百年中,壶黜于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

    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

    

    陶曷(h)取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的色香味。

    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

    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世日趋华,仰足惑矣。

    固考陶工陶土而为之系。

    

    紫砂茶具工艺独特,是品茗妙器,艺术珍品。

    古人云,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用宜壶也。

    欧阳修曾写诗赞颂,喜其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此壶造型曲雅古朴,泡茶汤色澄清,香味清醇,汤味醇正,隔夜不馊,享有世界茶具之首的美誉。

    

    宜兴茗壶成为一门艺术,并形成派系,大体划分有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

    其艺创于金沙寺僧,成于龚春。

    龚春后有四名家,即董、赵梁(或作良)、袁(或作玄)锡、时朋。

    董工巧,其余三家古拙。

    四人都成名于明代万历年间。

    他们的贡献是使宜兴壶艺术化,此后的时大彬使之文人化,堪称空前绝后的制壶大师。

    名士陈维崧写诗赞美道:宜兴作者推龚春,同时高手时大彬,碧山银槎濮谦竹,世间一艺皆通神。

    时大彬是时朋的儿子,从模仿供春壶入手,后创制小型陶壶,时人评价他的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

    同时名家,或文巧,或精巧,或精妍,或坚致不俗,或坚瘦工整。

    陶壶式样有供春式、菱花式、汉方、扁觯(zh)、小云香、提梁卣(yu)、蕉叶、莲芳、鹅蛋、索耳等;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澹墨、沉香、水碧、葵黄等。

    

    宜兴陶壶的走俏有其文化背景。

    明中期以后文坛******标举性灵,主张回归自然,宜兴陶壶经时大彬等的革故鼎新,颇能迎合江南一带文人的审美情趣。

    宜兴陶壶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茶道的普及,不仅上层社会,就是一般平民百姓也可玩味精茶配妙器。

    

    宜兴紫砂茶具不仅为国人宠爱,还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70多次国际博览会,誉之为陶中奇葩、茗陶神品、中国瑰宝。

    送去的不仅是茶具,还有中国茶道,也让人类共同领悟茶之精神,享受精茶配妙器的乐趣。

    

    古今茶具以陶瓷为正宗,还有用金、银、铜、玉器、玛瑙、玻璃、搪瓷、竹木、椰壳等材料制作。

    新材料中以玻璃茶具为佳,特别是品饮形与色俱佳的名茶如龙井、白毫银针、碧螺春等,既可品饮,又可观尝茶芽之奇姿美色,以助茶兴。

    武夷岩茶、铁观音等乌龙茶类的品饮,其茶具又别具一格,自成体系。

    一套茶具包括4件:玉书碨(wěi),乃烧水茶壶,扁形;汕头风炉;孟臣罐,乃紫砂茶壶;若深瓯,白色瓷杯。

    

    综上所述,中国茶具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粗趋精,由繁趋简,材料的使用和造型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审美心理的差异。

    茶具的功用不仅仅是盛茶,还涵盖同时代的文化,提供审美对象,增进茶趣,以助茶兴。

    中国茶具草创于唐代,以古朴为审美趣向;损益于宋代,以富丽为审美趣向;完善于明清,以淡雅为审美趣向。

    这不仅和中国茶道的发展同步,也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步。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8725053 quot 43365010 quot 54144336 43360110 01100110 01103887'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6645) and MATCH(title) AGAINST('18725053 quot 43365010 quot 54144336 43360110 01100110 01103887'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